佛说,佛教在印度是怎么消亡的?

佛说,佛教在印度是怎么消亡的?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启示

《摩耶经》(小琪萨满释坛经译)说,佛陀灭后,“五千年,全国众僧善说弟子五百人;另一个罗汉和尚善持戒,信徒五百。15日布萨之时,罗汉比丘升到高座上讲净化法,说这个要做,这个不要做。比丘三藏的弟子回复罗汉的话:“你身口不净。为什么说自己没礼貌?"罗汉答道,"我身、口、心久已清净,无恶不作。”三藏的弟子们听了,更加愤怒,在座位上杀了皮拉哈特。罗汉弟子发言时,说:“我师父所言,合乎法理。为什么要害我,还要跟我过不去?”“就是伊莱用剑杀了彼得三藏。龙八枝忧心忡忡,妖魔波旬和外道兴高采烈,竞相破塔杀寺。一切已藏之物,都已转移到葬鸽之身的穷乡僻壤,龙王阿奇达已被挟持于海中,故佛法已灭。"

有人会问,不是说佛法要五百年吗,像佛法五百年,佛法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万年?为什么说佛教在1500灭绝?不矛盾吗?不要!“在佛陀驾崩后的一千六百多年里,印度佛教在组织和思想上经历了分化、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最终于公元十二世纪消亡。”(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印度佛教是在佛教灭亡后1600年灭亡的,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应该是印度佛教的灭亡,而不是佛教在全世界的消失。

有人会问,就算我们说的是印度佛教的灭亡,历史上难道没有记载过这样的事件吗?而且,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是一个历史过程。怎么一个一个解释?几年前我会怀疑这一点。后来认识了更多的和尚,认识了或多或少能看到前世的大师,听他们讲故事。后来看集子,发现佛经的画面感很强。于是我慢慢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比如在电脑上看电影,把光标移到进度条后面,会出现一个小窗口,显示当时的画面。大概就是命运号看到的——总是一些具体的画面。看过电影的人写简介的话,会对剧情进行总结,历史书就相当于这种写法。但是跳着看就不一样了,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具体的情节,当然他写的时候也是一个具体的情节,和平时的介绍不一样。这个佛经的说法就像跳到了电影的关键情节,说这个情节决定了最后的结局。虽然这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关键情节,但似乎只是一段恋情,其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只有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出来。另外,电影是单一线索,历史是无数事件的同时展开。如果佛祖从众多场景中选择一个关键的或者有代表性的故事,就会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不总结一下呢?有一种普遍的情况,“一千一百岁的时候,僧侣等人,比如世俗的人,嫁给了媒体,当众诽谤尼泊尔。”一千二百岁,僧尼非梵。如果有孩子,就是和尚和尼姑。300岁,袈裟变白,不染。一千四百岁,四人如猎人,乐于杀卖三宝。“这是简单地说。不过还是比较具体的,就像总结很多图片一样。

如果你了解佛经的叙述方式,你就会知道如何与史书比较。比如史书没有记载这件事,怎么解释?没有问题。历史书不一定什么都记得,重要事件被遗漏的情况很多。而且,在如此浩瀚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事件都不可能决定整个历史走向。佛说的应该是对历史走向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写历史的人可能不知道,也可能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例如,去年我们在衡水天宁寺举行了一次读经法会。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是600年来第一次整部佛经的宣读,有上千人参与。这绝对是法律界的一件大事。龙天作证称“这是一起法律事件”。但是在2017佛教大事10的评选中肯定不会选,因为大会实在太多了。从法律角度看,读藏传佛教会是一件大事,甚至可能是今年或者前后几年最大的大事,但从人情角度看,只是一个四五线城市的小规模佛教界,排不上号。这很容易理解。再比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诺贝尔委员会认为她的工作值得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国科学院委员会认为她没有资格成为院士。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同理,佛陀讲了一件事,史书上没记,也很正常。

今天的史书上说,印度佛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伊斯兰教的入侵。但佛经并没有以此为主要原因,而是说佛教内部矛盾爆发,导致邪教分崩离析,异教徒乘虚而入,佛教灭绝。有哪些内在矛盾?故事讲的是罗汉和尚和三藏和尚的矛盾。这个描述很有意思,既包含了重视修行和教导的矛盾(当然和尚和尚重视教导,阿罗汉和尚肯定要好好修行),也意味着小乘和大乘之争(和尚和尚的名字和大乘很像,阿罗汉和尚明显是小乘),冲突的点是因为对戒律的理解不同(阿罗汉和尚说“这个要做,这个不要做”,而和尚和尚的弟子们发现这样的事情可不容易!

矛盾是如何积累和爆发的?圣经中也有揭示。三藏和罗汉和尚都有很多弟子。看来三藏是在罗汉之前成名的。可能主要是因为罗汉和尚批判三藏和尚,最后爆发是因为罗汉和尚持戒。和尚和尚精通三藏,善说事。他可能觉得持戒是不能严格遵守的,懂得开盖的持戒才是真的清净。罗汉和尚认为戒律应该严格遵守。双方弟子拜师父,却互不相认,敌对不止一日。在两个和尚的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教派或山头。最后,在一部布萨中,罗汉比丘说“这是应该的,这是不应该的”时,可能点了和尚僧团,言辞可能比较尖锐。和尚和尚的弟子反驳道:“你不持戒清净,还骂人。”当罗汉比丘说“我身、口、心久已清净,无恶不作”时,一个冲动的僧僧弟子挺身而出,杀了罗汉比丘。后来罗汉比丘愤怒的弟子杀了三藏比丘。

其实在爆发之前,败局就已经出现了。两边弟子只认自己的师父,却不想先认为自己是佛弟子。两位大师也未能以大局为重指导弟子。罗汉和尚互相批判,三藏和尚冲动杀人,说明三藏平时的教导有问题。只拜自己的师父,不尊重别的和尚。佛教弟子退化为各自师父的弟子,佛教退化为门派或山脉的集合。教派或山头互相丑化,佛教整体在互相丑化中衰落。即使没有流血冲突,也会逐渐消失。

那么经文中有提到伊斯兰入侵吗?也谈到了。“八龙皆忧,妖波旬与外人急欲破塔寺杀僧。”今天,我认为这太短暂了,但最重要的是打破宝塔寺和杀害僧侣,这是肯定的,这是魔鬼波旬和异教徒。魔鬼这个词也暗示了当时的惨烈。

今天,我们在写印度佛教史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佛教的这个视角。更重要的是,这一视角对于解释佛教的衰落和指导其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复兴佛教,首先要克服内部矛盾!如果佛教的弟子们继续在争论中陷入泥沼,佛教只能在异教徒的压力下衰落,又何谈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