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广州沙面的历史!绝对不行。那里的建筑既美丽又浪漫。。。想要历史!!谢谢你。

沙面自1858划入租界区后,一直是独立的市辖区。从建设之初就有相对统一完整的规划,现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羊城第九景区)。中国有这样保护级别的现代建筑只有两座,另一座是外滩。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广州沙面应该和北京三里屯、上海衡山路、雁荡路一样有名。而且是真文物,不像衡山路的一群假古董。沙面,原为白天鹅塘岸边的沙洲,因珠江上游流沙冲击而得名。后来,它成为一个地方送行官员,并命名为羊城八景之一的名字“鹅潭夜月”。据《广州方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书船多,妓船数千,咸丰陈冰六月(1856)被焚。岛上郁郁葱葱,有“拾翠洲”的美誉,现存的古树有的树龄超过300年。广州沙面租界形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7至12,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广州人民奋起反抗频繁发生的洋人暴力事件,在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广州人民多次放火焚烧洋人聚集的商业区。1858 165438+10月,英法以修复被烧毁的十三行商业馆为借口。英国人伯克选定沙面,用天津条约赔款将沙面建成四面环水的岛屿,强迫中国居民搬迁,拆除炮台,只建东西桥出入。9月3日,1861,99年《沙面租借协议》签订,0.23平方公里的沙面正式成为广州的飞地。1949广州解放后沙面正式回国。1959期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保持沙面旧貌,作为历史见证。沙面建设之初(1859),西部44亩划为英方区,东部11亩划为法方区。真正的建设是在20世纪左右:修路,种树,建公园。虽然英法互为主导,但在建设之初,就有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一条连接东西的主干道辅以五条南北向的次干道,将全岛分割成大小不一的12个区,四周是环城路,到处都是水,主次干道中间分布着宽阔的绿化带,形成街心花园。与绿化相结合的道路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高大的榕树和绿草,为沙面增添了画意。南端是公园等公共场所,形成对外屏障,领事馆区也处于良好区域。现在它的规划格局保存完好,158棵古树,150多栋西式建筑保存完好。1865年,英国领事馆(现沙面南街46号)先迁入沙面,法国领事馆迁入1890(现沙面南街65438号+08)。1915西侧(现沙面南街20号)新建博物馆。沙面的大量建筑基本都是19结束后建造的。鼎盛时期沙面有30多家洋行,近70栋建筑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被14个不同的国家用作领事馆、银行、商业和教堂。根据建筑形式,沙面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新巴洛克、新古典、殖民风格、仿哥特式。路德教会(沙面街14号)是一座哥特式建筑。越南有很多这种风格的小教堂,比如圣公会教堂(沙面南街60号),它东西呼应,顶部是罗马式建筑的穹顶。当然,这些电建筑毕竟是中国的工匠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的,试图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融合了岭南建筑的特点,并表现出兼收并蓄的迹象。沙面有酒店,有酒吧,有餐厅,有领事馆,有教堂,有展览中心,有美术馆,有网球场,这是广州真正的感动。只是可惜白天鹅(建于1980)一条可怕的机场道破坏了珠江沿岸的景观,珠江两岸的高楼大厦也破坏了沙面的生态,使得珠江地区一直是广州热闹的中心。好在沙面有大面积绿化支撑。623路骑楼商业街与沙面一水之隔,沙基大屠杀纪念碑、十三行街、文化公园都在沙面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