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方言史

下图黑色虚线是当代株洲市的行政区划范围。

上图是公元7年的西汉。秦朝时,现在的株洲市属长沙县管辖,当时没有县级行政机构。到西汉末年,今株洲有三郡,均属长沙管辖。

茶陵县,位于西汉第五年(公元前202年),是今天茶陵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因南有茶山而得名。此时,县城位于茶陵县八团乡。它在唐代被移到这个地方,一直延续到今天。

攸县,位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是今天攸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因北有攸西而得名。此时县城位于攸县银山岗村,后几经废弃。五代时县城迁至此址,一直延续至今。

西汉荣陵郡,位于今攸县西南。东汉末年废除,没有持续。

上图是公元160年的东汉。与西汉相比,境内的醴陵郡更多,四郡均属长沙郡管辖。

位于东汉的醴陵县,是今天醴陵市行政体制的起源。据《太平宇宙》记载:“县北有陵,陵上有井,泉如木筏,因县名。”此时的县城位于今天的醴陵市,延续至今。

上图是公元281年的西晋。此时株洲市有五个县,分别属于长沙、衡阳、湘东。

吴栋建宁县时光家园。县城原位于株洲市城区,后迁至禄口区甘田镇。唐朝被废,没有延续至今。

PS:某百科株洲说“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孙权设建宁郡”,作者自称专家。湘江的划界是在215年,当时这一带还是刘备的地盘。

湘西郡与吴栋太平二年(257年)划归湘南郡,是今天湘潭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因湘水以西而得名。此时县城位于株洲市西南,隋朝改衡山县。

上图是公元612年的隋朝。隋朝灭陈后,许多小郡被废并,所以此时株洲市只剩下两郡。总的来说,北属长沙县(现长沙市前身),南属衡山县(现衡阳市前身)。

上图为公元741年的唐朝。隋朝曾短暂废并的攸县、茶陵县,现已恢复,故此时株洲市有四县,分属两州。

另外,在公元749年,也就是上图的八年之后。衡山县改名湘潭县,迁到今天的湘潭。

上图为北宋1111年。如今株洲市只有三个县,两个归潭州,一个归衡州。攸县此时也迁到了这个地址。

上图为公元1330年的元朝。元十九年(1282),茶陵郡设茶陵府,属湖广行省管辖。游仙县和醴陵县虽然也升为州,但都归田林路管辖,和茶陵州不是一个级别的。

因此,茶陵专区是今天株洲市第一个地方二级行政机构。

陵县建立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是今天炎陵县行政建制的起源。今有县,1994改称鄢陵县。

上图是公元1582年的明朝。今天株洲市有三县一州,分属长沙府和衡州府。

元代的醴陵府、幽州被贬为郡,茶陵府由直隶府贬为散州,也属长沙府管辖。酃县仍属衡州政府管辖。

上图是清朝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株洲厅,是今天株洲市行政体制的起源。

堂是清代新开发地区使用的行政单位,分为直隶堂和散堂。直隶厅是省辖地市级行政单位,散厅是县级行政单位。株洲堂即散堂,属长沙府管辖。

上图为1914年北洋政府时期。此时株洲市属湘江路管辖,炎陵县属衡阳路管辖。

上图是1958建国初期。建国后,由于工业和交通原因,株洲市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地级行政中心。

1951年,湘潭县东部位于株洲市(县级),1956年升为省辖市(地级),就是图中株洲市的样子。此时,其余地区仍属湘潭地区和陈县地区。

以1983实行市管县体制,将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陵县划归株洲市管辖,逐渐成为今天的行政区划。

纵观株洲市历史上的区域行政区划。茶陵县和攸县历史最长,但没有发展成为地级行政中心。进入近代以来,株洲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地级市。

最后说一下炎陵县,历史上长期归衡阳地区管辖。直到30多年前,这里还是株洲市管辖。事实上,醴陵、茶陵和攸县的情况也差不多。

笔者有点怀疑株洲市下辖的这些区县对株洲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知道对不对。

笔者整理了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的行政区划史,可以发现更多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