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听风”的开拓者之一
先驱之一
在谷雨绵绵的春雨时节,我们走进位于江西省安义县东阳镇东阳村的纪念馆,迎面是一块木碑,上面镌刻着杨、邹家华、宋任穷、肖克、张爱萍、等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称赞刘隐的题词。
刘寅是我军通信的奠基人,中国电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题词,彰显了刘印在我军通信事业和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
“半数电台开创了我军通信事业的先河,为国家电子工业建设奉献了一生。”站在原主席杨的题词前,我仿佛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越时空,聆听红色“听风”先行者的故事。
我的眼睛穿越时空。65438年至0927年,从安义来南昌求学的刘寅,经常悄悄传阅《新青年》杂志和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文章和书籍。这些书充满了新意,无情地鞭挞着旧世界,激发了刘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据《通信创始人刘寅》一书记载,1930年9月,刘寅通过朋友介绍,请国民党军第十八师无线电中尉王琛成为王琛手下的无线电报务员。在此期间,目睹国民党军队肆意烧杀抢掠的行径后,刘寅对国民党军队的犯罪行为深恶痛绝,希望早一天离开国民党军队。
“万亩霜天红烂漫,山兵怒发冲冠。大雾弥漫了龙岗,一片漆黑。他们异口同声地叫,前面抓住了张辉赞。”1930年2月30日,在中央苏区对龙岗的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一举歼灭国民党军18师司令部及两个旅,俘虏了我军俘虏的张会赞、、刘寅等10多名无线电技术人员。
记忆是一首美妙的歌。刘寅晚年深情地回忆。四天后,毛泽东和朱德见到了他和王琛。毛泽东满脸笑容地欢迎他们加入红军,希望他们努力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朱德也说:“你要先用收音机。敌人有,我们就有。如果没有,敌人会陆续送来的。”毛泽东接着说,“将来国家胜利了,你就掌管全国广播电台。”
时间的巨幕上,王晨和柳茵的“半个电台”的故事开始了。1931年65438+10月6日,宁都县小布龚家庙东厢房里,王晨小心翼翼地检修机器,刘银在室外支起高高的接收天线。接通电源后,他轻轻打开收音机开关,瞬间听到耳机的唧唧声。这清晰而充满希望的声音向人们宣告,红军第一个广播电台诞生了!这就是中央红军“半个电台”的由来。
“刘银川”写道:“红军电台的建立,标志着红军第一个无线电侦察站的诞生,红军无线电侦察事业的开始。1931 1 6、电台成立的那一天也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侦察情报工作成立日。刘维也成了人民军技术侦查的创始人。”
向前移动时间的指针。此后,刘寅就用这台收音机抄写新闻电报,呈送给红军领导参考。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参考消息的原始来源。
1931 65438+10月28日,经毛泽东、朱德批准,红军无线电队成立。从此,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无线电波日夜穿梭于空中,像一把无形的利剑直刺敌人的心脏。刘隐和他的战友们不仅及时破译了地方军阀的密电,还截获破译了蒋介石自己部队的电报,为我军捕捉战机、选择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我军第一个电台建立前的那些年,红军为了获取敌情,只能派士兵冒险外出侦察,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自从我军建立“听风部队”以来,其作用堪比千军万马。
他们无数次破译密电,为红军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保证了战场指挥和通信联络,保证了我军行动的协调高效,使人民军队能够锐意进取,建立新中国。由此,我对历史,对“半电台”开创我军通信事业的那群人,充满了崇敬。
没有他们,中国革命怎么可能成功!
我战斗了一辈子,立下了赫赫战功。展厅里陈列的一份毛泽东、朱德歼灭敌二十八师的命令,就是这样一段历史。在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围剿”中,刘隐在吉安内勤截获了敌共师电台的一组无线电波,用明码说:“我们现驻福田,明早出发”。敌人吉安泰问:“你要去哪里?”敌军电台回答说:“向东走”...
当毛泽东和朱德看到从刘寅那里抄来的报纸时,他们非常激动。他们仿佛看到了反“围剿”胜利的曙光。他们迅速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了敌龚师全部和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的大部分,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第二次胜利。
“Ta,da .....”声与信息联系在一起。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刘隐全神贯注,紧贴耳机,日夜不停地监视敌人的动静,为红军“十五天七百里长驱,卷席扫千军”的辉煌战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战后苏联军民举行的胜利庆祝大会上,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工农红军也有‘千里眼、千里眼’,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展厅里,摇杆摇动电机发电、刘隐借膝译报的复原场景,仿佛记录了刘隐当年担任红军总部电台台长、中央政府电台台长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根据陈列在陈列柜里的一份发黄的历史记录,刘寅和王晨一起组织了一个无线电培训队,向学员们讲授电报和维修技术。在他们的努力下,红军逐步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此后,训练队扩大为红军通信学校。直到长征前夕,* * *举办了11的无线电培训班,培训了电报、维修、电话、连号、旗语等通信人员2100多人,对中国革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色无线电波传递着千变万化的军事态势,蕴含着转瞬即逝的战机。刘寅熟悉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呼号和无线电报务员发电报的方法,能从无线电接收机的信号中掌握敌人行动方向的信息,为中央苏区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通信保障,取得了奇袭的胜利,在我军通信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红色的电波,发出了党和人民的声音,凝聚了团结的力量。
在一个美丽的春日,在瑞金叶坪的红色中国新闻社旧址,柳荫的记忆萦绕在我的耳边。10月7日,1931 165438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会议开幕当天,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成立,我在电台播报了会议消息。从此,中国* * *生产党和劳动群众的声音冲破了敌人的新闻封锁,传到了全中国和全世界,成为对敌斗争的匕首和鼓舞军民的号角。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刘茵一直在践行着“做一个革命的鲁班石”的座右铭。在遭遇风险挑战时,李大钊“为民族创造新生活”的呐喊回荡在耳边,激励着他突围奋进。
“四渡赤水奇袭,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长征组歌》的歌词。这个“奇兵”不仅指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也指后方提供准确无线电信息的将士。柳荫和“听风使力”破译了很多没有码书的“天书”,把一串数字变成了汉字。这些汉字汇成了长征路上的重要信息,一次次指引红军化险为夷。
冰心曾说:“人们只赞叹一朵成功之花的灿烂。然而,当初,她的蓓蕾浸透了奋斗的泪水……”
一灯如豆,柳茵的红眼睛却闪闪发光。为了保证军委领导随时掌握前方战况,刘寅保证军委某支队电台每天24小时内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保证了部队的动员和指挥,为红军突破乌江天险、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赤水四渡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110 10月10,毛泽东为第三军委创办的《通信勇士》创刊一周年题词:“您是科学的千里眼和耳朵。”这无疑是对人民军队通信工作最好的评价,也是对刘茵和战友们最好的褒奖。
红色无线电波,任务就要完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刘寅为建立和沟通党中央与各根据地的联系,保证党中央指挥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刘寅带领军委总台的无线电技术人员,一天之内迅速下达了党中央的七项命令,确保了中央对全军的战略指挥。战争虽远,无线电波飞越千山建立的传奇功勋却与青山同在。
在红色电波的背后,如磐的初心融入了* * *制作人的精神血液。
去年国庆节前夕,在西柏坡纪念馆56米长的“电报”长廊前,我看到了雕刻在两侧大理石上的37份毛泽东和军委的亲笔电报。在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中,军委三局副局长刘寅带领军委总台无线电技术人员,为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恩来曾幽默地说:“我们总部只要不送枪、不送粮、不送人,就天天给前线发电报,打败国民党!”听到周恩来的表扬,刘茵有一种完成党交给的重要任务的荣誉感和完成艰巨任务后的幸福感。
历经岁月沧桑,刘印始终不忘* * *党员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锤炼了一名通信战士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凝聚成一部通信先锋的光辉史诗。
岁月悠悠,硝烟散尽便是黎明。新中国成立后,刘寅先后担任军委电信总局副局长、军委通信部第一副部长、原第一、二、三机械部副部长、第四机械部常务副部长等职。,为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的电信事业,开创新的电子工业,他在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嘀嗒、嘀嗒”的声音已经远去,但“半个电台”承载着一份持久的忠诚和责任,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
老兵走了,他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