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当涂民歌为了表达感情,往往会垫上拟声词和感叹词,一些关键名词和形容词也有意重叠,以加强感情。虽然长短不一,但大部分当涂民歌都有比较完整的结构。生产性民歌往往完整地描述了劳动过程,如《稻歌》;生活民谣,品味高雅,如《山中访友》、《庙会游》;抒情民歌,如当涂好风光,往往是从描绘山川美景开始,再过渡到对家乡的热爱。
?
当涂民歌的曲调因歌词内容、题材、体裁的不同而丰富多彩。民谣是多么的响亮、响亮、自由;劳动号子往往与劳动节奏一致,比较欢快固定,易于动作协调,适合唱做;田歌和秧歌的节奏很慢。爱情题材的民谣比较委婉,而赞美诗更多。
当涂民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口相传,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音乐和语言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典歌曲《划龙舟》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音乐教材。2010年,大型史书《当涂民歌》经过收集、整理、编辑,共225首当涂民歌正式出版。张红彦演唱的当涂民歌《请到当涂歌乡走一走》不仅登上了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还一举夺得了金奖。
当涂民歌的发展及其传承意义
当涂民歌早在六朝时期就有记载,刘宋刘玉主持的“白歌舞”是当涂民歌的一脉。
北宋时期,长期居住在当涂的诗人李之仪演唱了《田夫踏歌》、《我住在长江头,君子住在长江尾》等20多首,都属于民歌范畴。
清代当涂人黄阅的《玉湖支竹词》五十余首,以乡土风情为主,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解放后,当涂民歌逐渐繁荣昌盛,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不仅数量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
当涂民歌是一种源于情感的口头艺术形式。它们是当涂普通人最普通、最朴素的精神文化。它们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当涂民歌是真正的草根文化。因为民歌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是人们对生活感受最直接的表达,是人们生活中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直接表现。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其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朴素美、知性美、观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