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笔、墨、纸、砚?

1,“文房四宝”指的是安徽宣城的诸葛笔、徽州的李廷贵墨、安徽徽州的诚信堂纸、安徽婺源的卫龙砚。

2.自宋代以来,“文房四宝”指的是徐安毕(安徽宣城)、徽墨(安徽歙县、徽州)、宣纸(安徽泾县、宣城)、(安徽歙县、徽州)、(甘肃卓尼)、端砚(广东肇庆,原名端州)。

3.毛笔、墨、纸、砚:指毛笔、黑墨、宣纸、砚。

结构:更正式

用法:作主语和宾语;指的是笔、墨、纸、砚。

例:“天子被迫取纸笔。你的仆人立即称赞文房四宝。”(史明·奈安《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典:“文房四宝出二郡,我近日来赏君赐之。”(宋梅姚晨《与潘逸舟纸砚重和》)

拓展: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旧称。砚,别名摸先生,是文房四宝中最古老的珍品。书房就是书房。

北宋时,苏易简撰写了《四书》和《文房四宝》,描述了这四种文具的种类和真伪。这些文具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古往今来都有名品和艺人。

如安徽泾县(原宁国府,其纸产于治宣城之名)、歙县(原徽州府)徽墨、浙江(原湖州府)胡笔、安徽泾县(原宁国府,其笔产于治宣城之名)、广东端砚(原肇庆府,古称端州)。

扩展数据

徐安毕1

毛笔的历史更长。在秦朝之前,毛笔有不同的名称。楚称毛笔为“于”,颜称毛笔为“赋”。秦朝统一中国后,毛笔被赋予了统一的名称。徐安毕可以说是毛笔的发源地。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茅颖之技天下第一”的说法。

关于徐安毕的来历,自古就有蒙恬执笔的说法。据唐代韩愈《茅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朝大将蒙恬率军南下攻打楚国,到了钟山(即宣城)。具体有两个方向。

一说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区、泾县;另一方面,中山在江苏省溧水县。《元和县志》二十八卷记载,钟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唐宋时溧水县因疆域辽阔,属宣州管辖。

蒙恬发现中山兔的毛又长又肥,质感最好,于是用竹筒做笔杆,兔毛(也叫紫毛)做笔尖,做了一把刷子。世人称之为“蒙天笔”,是徐安毕的鼻祖。

关于孟田的写笔说,史学界存在争议。据考证,秦以前就有毛笔。如1954年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楚毛笔,长462.5px,径10px,笔尖62.5px:笔杆是竹子做的,笔尖是兔子的箭毛。与蒙恬笔不同的是,笔尖采用传统的夹缠法固定,即笔尖夹在分成四段的竹竿头上,用麻包裹,涂以漆汁。

由此可见,蒙恬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而是对毛笔的制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改进。即把笔杆的一端挖空做成笔腔,然后把笔尖放在腔内。与通过夹紧和卷绕方法制造的电刷相比,以这种方式制造的电刷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笔尖整体固定在笔腔内,能长时间保持圆润状态,有利于书写;第二,笔能保持正确的位置;第三,更稳定。所以毛笔一直延续了蒙恬开创的笔腔风格。

古代毛笔和现代毛笔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古代毛笔为了方便人们不要带在头发上或冠巾上,把笔尾削尖了,所以古人有“簪笔”之说。

秦至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长期与宣纸一起被列为“贡品”。徐安毕的制作一向以选材严格、做工细致著称。

据考证,用来制作精良玄笔的兔毛,应该是一只成年公兔多年秋捕,专吃野竹叶,饮山泉水的毛发,其背上只有屈指可数的黑色有弹性的双箭毛可供选择。可以说是难得一见。只有这样用兔毛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尖、匀、圆、尖的要求,也才能被书画家视为“瑰宝”、“珍品”。

所谓尖、齐、圆、键,都有这样的含义;

尖:笔尖要像锥子一样尖,对写钩、划等笔画有用;

齐:毛笔毛散开后,前毛齐平,有利于均匀喷墨;

圆形:笔根呈圆柱形,圆而饱满,毛发被均匀覆盖。它的作用是书写流畅,不拆分。

按键:书写绘画时笔尖灵活,能显示笔力。

兔毛(紫毛)之珍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毛笔》诗为证:江南山石上有老兔,宣州人用竹饮泉生紫毛,千万毛中挑一。每年宣城入笔,紫发价格贵如金。

兔毛(紫毛)的珍贵,唐律为证。《唐律》将徐安毕列为贡品,并明确规定“贡品六两,紫品三两”。用两为计量单位,唐律所列“贡品”中,只有六两和三两可能是唯一的。

历代学者都称赞徐安毕。用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徐安毕的向往,或表达使用徐安毕的感受,或表达从朋友那里得到徐安毕的激动。

以大书法家黄的诗《谢松轩成笔》为例。诗人写道:

“宣城与鸡距离不同,诸葛大师抚髭,一束幸福来自公职,一千块钱市面上没有。”从诗中的三四句话可以看出,当时徐安毕的杰作诸葛笔,只能从朋友那里得到礼物,即使花很多钱,在市场上也买不到。用今天的话说,诸葛笔是一种特殊的礼物。

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徐安毕,以“徐安毕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赠送给泾县徐安毕厂,并亲自监制彭利安斗笔。

从秦朝到唐宋,宣城有很多著名的制笔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诸葛氏。据史料记载,他家大多经营这一行,制作的笔都是东晋、唐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刘公权购买的珍品。两人都给诸葛家写了“书法请帖”,或送给朋友,或自己用。古人称赞这种诸葛笔“刚柔并济,适合人用,无论多硬。”

徐安毕也和许多历史名人有故事。随便举两个成语故事,其中主人公与宣城息息相关。一个是“梦笔生花”。据《开元天宝遗》记载,李白才华横溢,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为什么?据说李白小时候梦见自己用的笔开满了花,醒来后思维敏锐。他以描写斗酒的豪迈诗篇闻名天下,被称为“诗仙”。酒喝多了会使一首诗迷迷糊糊。

另一个是“江郎筋疲力尽”。据《梦里记》记载,南北朝时有一个叫江淹的人。他年轻时梦见一个人送给他一支五色笔,他自称是郭璞。江淹自此文章成名,但未见此事的历史。

虽然没有送笔的记录,但是有还笔的记录。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曾在叶挺亭过夜,梦见一位自称郭璞的老人。他对江淹说,我手里有一支笔,用了很多年,现在该还给我了。江妍把五色笔从怀里拿出来,还给了老人。从此,江淹思想失败,再无绝句传世。“江郎黔驴技穷”成了人们才华和文学思想衰退的别称。

到了元代,由于当时统治者的轻视和宣城战乱频仍,制笔工人纷纷逃往南方避难,随后宣笔被胡笔取代。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变。

2.莱克半岛

虎皮的产地是浙江吴兴县善琏镇。湖刷选材考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从粗碗到细绣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尖:指笔尖为圆锥形;齐:笔尖削平后,整齐如刀;

圆:笔杆圆润饱满;简:笔杆直立,富有弹性。

虎皮可分为四类:杨浩、狼毫、双刷和紫毫。

按大小规格可分为正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虎壁,又名“虎影”。

莹指笔尖整齐透明的部分,制笔工人称之为“黑子”,这是湖笔的最大特点。这支笔蘸黑后,笔尖还是尖尖的。散开的时候,里外的头发都很整齐,不短。

这个地区的山羊平均只出三两毛,前颖的也只有六块钱。在一只湖笔中,每一根笔尖有锐边的毛,都是从无数根粗细、长短、硬度、平直、圆润的羊毛中精选出来的,具有尖圆、细尖、纯正、耐用的优点。

“黑子”的深度反映了冯英的长度。胡笔一般是用细山羊毛经过泡、拉、梳、接、合等近百道工序制成。山莲湖毛笔的成名与元代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頫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日本书法满字”之称的湖州人赵孟頫,对当地制作胡笔的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

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请人制作一支笔,有一次不满意,就拆开重新制作。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传承至今。白居易曾把制笔技艺的精妙和复杂形容为“百万发中的一笔”,“一笔虽轻,却很重要”。虎皮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被称为虎皮的“四德”,所以有“茅颖之技,天下第一”之说。

虎笔:又名虎影,为“文房四宝”之一,素有“笔中之冠”之称。中国的毛笔起源很早,“湖笔”闻名于世,那是在六七百年前的元朝。元朝以前,徐安毕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苏东坡和刘公权都喜欢用玄州笔;元朝以后,徐安毕逐渐被户部取代。

据《湖州府志》记载:“元代冯青科、陆文保制笔,取其故乡之法,故胡笔名扬天下。”“湖州冯笔妙而语无伦次,沈日新能工。若遇玉堂摇手,如珍珠般毫不犹豫要价。”人们愿意高价购买湖笔,可见其卓越的声誉。湖笔的老家是浙江湖州善琏镇。相传秦代将军蒙恬发明了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衣)的毛笔。

后来,蒙恬曾在湖州善琏居住,改良毛笔,取兔、羊之毛,“悉心照料”,制成后人所称的“湖笔”。胡笔改革成功后,将技艺传授给山联人民,使当地几乎家家会写字,家家会制笔。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及当代书法家的带头作用,胡笔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

因此,善琏为其修建了蒙天寺。孟田死后,善琏的书法家不忘先人之恩,捐资在永信寺旁建“孟珙寺”,又名孟茜。每逢蒙恬、毕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三月16,九月16),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人们聚集在善琏祭祖,希望笔业兴旺。这样的民俗活动一直在进行。

虎壁又叫“虎影”,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莹”,是指笔尖处有整齐透明的前莹,业内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度是冯英的长度,是用细山羊毛经过泡、拉、梳、接、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把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形容为“万里挑一”,“发之轻,工之甚重”,所以他说“茅颖之技,天下第一”。

元代大画家、书法家赵孟頫非常关心和重视本土的胡制笔技艺。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托人为他制作一支笔,哪怕有一支笔不满意,要求也很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传承至今。目前有四大类近300个品种:杨浩、双刷、紫豪和狼毫。1983邓副董事长访日,将数百套湖笔作为礼物送给日本朋友。

3.慧墨

徽墨产于惠州的屯溪、歙县、绩溪。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徽墨是以松木为基本原料,渗透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深润、坚实有光泽、入纸不晕染、长久不褪色、香味浓郁、防腐防蛀的特点,适用于书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超松烟。

徽墨的制作始于南唐。创始人是潮和婷。唐中期至唐末,由于藩镇之乱,大量人口和经济中心南迁,Xi一家受黄山百越、濂溪、新安等地奇观吸引,从河北沂水(今易县)南迁,定居沧州。

Xi的父亲和儿子是制墨者。这时以皖南的古松为原料,改进了捣固、胶合等工艺。终于造出了“富肌而腻,油光如漆”的好墨,历久弥新,清香四溢。南唐皇后李煜,酷爱书画,将Xi廷封为墨官,井赐“国姓”赏赐。结果,家改成了李家。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集大成者。宋宣和年间,出现了“黄金易得,李默难求”的局面。

到了宋代,随着儒学体系的兴盛,形成了“回民传习”和“新安人以身作则造墨”的盛况。黟县的张裕、黄山的沈贵、周舍的盘古、新安的伍兹等。都是10、11世纪油墨界的知名人物。

张裕是油研墨的创始人,以制作“御用墨”闻名,他的“龙香”是历代藏家追捧的珍品;沈用油脂和漆烧散煤,烟极黑,称为漆烟。人们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慈的水墨之美在于“我不留砚”,曾被宋孝宗赏赐两万元。

历代制墨大师盘古,被世人誉为“墨仙”。他的“松丸”、“大嫂”等墨品,具有“香骨骨,香而不失”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诗悼念。

4.宣纸

宣纸因产于古代宣州而得名。宣纸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泾县。宣纸以质地薄、绵韧、洁白、紧实著称。其特点是耐老化、拉力强、不变色,被誉为“千年生命纸”。红星牌宣纸荣获全国名牌。

宣纸徐安毕产于泾县,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史书中关于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唐乾福年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撰写了《历代名画泪中云》。“好人应该买一百张宣纸;用蜡准备临摹。”这说明唐代的造纸技术相当发达,书画用的是宣纸,但制作水平不高,还是要先“打蜡”,再“临摹”。

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均产纸贡,宣城县特别呈纸。当我到达南唐时,李渔,已故的大师,监督程心唐纸。“皮肤像蛋膜;坚洁如玉,细腻光滑,冠一时”,可谓宣纸中的精品。宋代大画家李曾用唐纸画过一幅五马图,名垂千古。

5.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为这块石头取自古代周舍(今歙县)的卫龙,所以被称为“佘艳”。歙砚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歙砚坚韧,具有着墨快、不伤笔尖、墨水不干燥、易清洗等特点,其中“坚润”二字集中体现了歙砚的特点。砚台种类繁多,其中以肋、眉为上品。

歙砚始于唐开元时期。据《五代情志》记载,唐开元二年唐玄宗赠宰相张、的“龙麟月砚”是一种珍贵的金星砚,产于漳州。可见,佘砚流传至今至少有1200年了。

由于宝庆莹砚质地细致,坚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靖的青睐。于是,在漳州设立了砚役,延揽砚工大师李少伟为砚役官。专门制作砚台。南唐皇后李煜称诚信堂纸、李和枣核墨天下第一,使名扬天下。

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被淹,砚业日渐衰落。直到宋代,校尉钱智到歙县任职,派人找到被淹没的砚坑,采取措施疏通溪流,施耐庵才回来,砚业重新兴起。后来嘉佑年间,又招了民工来挖。于是,歙砚的制作再次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精品不断,涌现出了以周泉为代表的一批砚雕大师。

在此期间,一些关于受墨的专著,如《歙谱》、《歙》和《歙》等也相继问世。时至今日,在安徽省博物馆里,仍有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砚台,石质坚细,雕刻古朴典雅,没有繁复的纹饰,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其地质时代后属震旦系,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土岩。广东端氏的地质时代是泥盆纪,距今4亿年,是一种泥质灰岩。石头的平均硬度在四度左右,比端石高0.5度。因为滋润了石坚,所以有“宿墨多年,一滴莹润”的优势,是端氏望尘莫及的。历史上有许多赞美佘艳的诗歌。

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北宋四大书法家,都对佘艳有很高的评价。苏轼有诗说:“罗角平,米丸犀壁遮云。人睡午窗,听西风之声。”

看看这位诗人对佘艳的迷恋程度。端明寺有学士学位的书法家蔡襄,曾得一砚,兴高采烈地说:“玉是纯的,纯的,精的。墨之锐气无声,相如闻香。它愿意把宝玉砚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足以说明拥有一副精品对联是多么珍贵和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