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将军率军南下,无功而返,攻打楚国京都。屈原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绝望。他虽想报效国家,却无力回天,心中悲愤交加。5月5日,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洛河。为了防止鱼虾对屈原身体的伤害,人们纷纷往河里扔米。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这一天,人们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子”这个字叫“巴”,粽叶包着米。从饭,声音别扭。西汉时,粽子被视为端午节最早的食品,应该是一种“猫头鹰汤”。

引用《史记》、《孝经》记载:“汉朝派猫头鹰到董军,五月五日,为猫头鹰给百官做汤。吃它是因为那只邪恶的鸟。”大约是因为猫头鹰很难捕捉,所以吃猫头鹰汤的习俗没有持续下去。备案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以后。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粽子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