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是一部“混淆历史与文学的文本”,“扬魔造神的艺术”,歌颂残暴的英雄,“尊刘轻曹”,具有崇尚正统的封建观念。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然后被学者们收集起来。虽然它们或多或少受到了正统文化的感染,但作为民间民俗文化的审美形式,它们主要反映了达利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传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不仅要用今天的价值观去批判其经典的文化影响所造成的封建糟粕,更要用古人的眼光和心理去感知和体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的合理性。吞枣或因噎废食都是不明智的。
《三国演义》不是浸透儒家礼乐伦理的古书文化教科书,也不是了解民间民俗文化的符号指南,而是审美地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生活状况,展示他们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的世俗文学经典。既然这两部经典都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诗意的画面反映了时代的光芒,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审美和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做出“诗意的判断”。《三国演义》以其典型的叙事策略、恢宏的动态悲剧结构和众多的民间文化心理“化石”成为文学经典。我们应该按照艺术真实性原则,认可他“以文混史”的创作策略,尊重艺术情感原则,允许他“以魔造神”的文学想象,原谅封建文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理解主人公作品中的“土匪精神”和“流浪汉精神”,更何况,在这种“土匪精神”和“流浪汉精神”的艺术氛围中试想:如果邮差没有被张飞鞭打, 华雄没有被关羽斩首,如果诸葛亮的外表缺乏层层呵护,如果梁山好汉只是一个性格模糊的36人“流氓”,如果作者恪守“平白无故造反”的正统信条,《三国演义》还能算是文学经典吗? !这样我们的见识就和章学诚的《三国演义》一样:“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既然已经认可了鲁迅的《故事新编》,郭沫若的《屈原》,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那么对于《三国演义》这两部文学名著的历史歪曲和观念过时,就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
写战争,写战争中的人,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终极目标。主创人员的所有努力,所有电视技巧的应用,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三国演义》正是在这两点上取得了成功。
书写字符
一部历史剧,无论它对事件、场景和历史进程的史诗般的描述多么壮丽,无论它的戏剧冲突多么激烈,它的焦点和中心最终都是人,社会历史发展的宏大背景只是决定人物行动的依据。《三国演义》的主创人员对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有着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人物性格的内在基础,所以他们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
先看《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处理。大家都知道曹操是“汉奸”,小说也把他作为典型的“汉奸”来塑造。该剧既保留了曹操“汉奸”的一面,又展现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英雄”一面,性格特征真实而丰满。曹操的“奸诈”和“阳刚”两种品质辩证统一在他身上。他的“背信弃义”不是那种卑鄙、猥琐、短视的小人欺诈,他的“阳刚之气”不是那种光明磊落、心胸开阔的君子英雄。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有一颗强(野)心,为了达到目的不遗余力。
《三国演义》特别注重从现实社会环境的角度来定位曹操。“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原则并没有过时,《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该剧把曹操的凶残放在霸权和封建割据的历史背景下,在这个大背景下刻画他的政治野心,认为他的狡猾和凶残是和他的治国安邦的野心联系在一起的。该剧的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没有扭曲人物,反而让其封建君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在辩证中展示了曹操的凶残和才华。曹操的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凸显。
《三国演义》也善于从多重比较中刻画曹操的形象。官渡之战,与袁绍那一代人相提并论,以示其乐于出谋划策,善于用人。但更多的时候,曹操是作为刘备的对立面,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剧作客观地展现了种种恶行和美德:比如他在杀死吕伯奢一家之后,揭示了“教我负于天下,不教天下负于我”的极端自私的哲学,又比如他杀死了杨修和米芾,表现出狡猾、凶残的品质。正因为电视剧和原著一样,在刻画人物时很美,不藏恶,所以它刻画的人物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人物。
诸葛亮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电视剧在塑造诸葛亮的性格特征上,坚持从原著的基本思想倾向出发对剧中人物进行定位。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人物的基本倾向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确认,所以电视剧“再创作”后的形象不能离原著太远,以免观众不肯认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剧是为当代观众制作的,所以时代感和通俗性很重要。此外,导演在塑造人物时,必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爱与恨投射到形象中,其中导演的情感和审美趣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电视剧既坚持了原著对诸葛亮的基本评价,又兼顾了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导演的个人审美趣味,所以剧中诸葛亮的形象成了名副其实的“这一个”。无论是在民间传说中,还是在小说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是“贤臣忠臣”的代名词。考虑到小说的描写和大众对人物的传统看法,导演认定剧中的诸葛亮应该是“蜀汉时期杰出的军事统帅和军事家”,“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非常准确。电视剧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全剧总纲,充分展现了其过人的智慧。此外,该剧还从“高瞻远瞩、才华横溢、锐意进取、忠贞不渝”等多个方面对诸葛亮进行了刻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原著中诸葛亮的性格还是单一的,那么电视剧中他的性格就趋于丰富立体了。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和忠诚的代名词,也是一个悲剧英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任何悲剧性冲突的本质永远是社会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无法满足的事实之间的冲突。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内部性格的冲突等等。“斗争越艰难,他的道德追求和崇高就会越彻底、越强烈。”诸葛亮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他的悲剧充满了崇高。“胸怀大志”的诸葛亮之死,是悲剧的关键。诸葛亮临终时,屏幕上闪现出金戈和马铁的战斗场面,还原了暗示蜀主不理朝政的中原大旗和空堂。悲壮的英雄们,在被疾病折磨得筋疲力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恢复中原和汉朝的人生理想,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价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了深度挖掘。
剧中刘备是“明君”的代表,言行与曹操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性格的主导特征是“仁义”,他的剧作通过许多生动的情节表现了刘备的“仁义”。他在安溪当县尉时,没有和邱敏犯过什么罪。屯兵新野,百姓称赞他:“新野木,刘皇叔,从此,百姓富足。”杨败退之时,形势万分危急,却始终不弃民先。当他到达淅川时,他的军队在秋天没有犯任何罪行,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原著中对刘备“仁义”的描述还是比较抽象的,而电视剧用的是生动的画面,比如杨战败的时候,刘备带领君臣百姓撤退,电视剧利用自身优势展现战争混乱的场面。危难之际,刘备不听劝阻,从不弃民为先。剧中饰演刘备的演员表现出,在刘备不忍独自逃命的时候,他表现得很真诚,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具体懂事的好皇帝形象。
除了曹操、诸葛亮、刘备等成功的人物塑造,《三国演义》在张飞、关羽、吕布、鲁肃等人物塑造上也有一定的特点,这里就不赘述了。
写战争
小说写了很多战争,大大小小40多场。电视剧几乎没有落地,把小说里的战争场景移植到剧中。而且,对于每一个战争场景,电视剧都是不一样的。显然,导演充分注意到了不同战争的特点,有意识地让每一场战争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综上所述,我认为三国演义拍战争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局限于具体战斗场景,以斗智斗勇为主,定位为战略剧。比如《赤壁之战》,真实的战斗场景很少,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火拼。但对于整个战略决策过程来说,却是孜孜不倦,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曹操又兵临城下,诸葛亮奉命在江东与孙权结盟。孙权集团主战首领与两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诸葛亮不辱使命,激励了周瑜和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的最终形成。电视剧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这些内容,旨在智勇双全,充分展现军事家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⑵表现战争特殊环境下人物的心理,用战争的气氛来衬托人物。官渡之战是为了凸显曹操的大智大勇和不拘一格用才的能力,体现了袁绍“聚人而不用”的特点。
(3)全景展现战争。《三国演义》是战争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场面最壮观、形式最完整的一部电视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战争剧中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写的是战役和战斗;写陆战、水战,也写车战、马战;写战争,也写政治和外交...如何通过电视剧写战争,《三国演义》提供了完整的参考。
(4)进行战斗的人的行为基本真实,战斗场景很少使用升降级、武器、战舰、城墙等特效,比较真实,从而营造出环境和空间的真实性,给观众一种亲身的历史环境感。人物是战争的主体,战争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最佳场所。《三国演义》准确把握了两者的关系,在人物塑造和战争刻画上有了新的收获。
没有艺术是完美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由于原著的制约,风格上对“现实主义”的过分强调,使得该剧没有充分表现原著空灵浪漫的传奇风格。比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战华雄,五关斩六将等等。,都不如原著生动。当然,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是很难的。毕竟现代人并不擅长马术,生活条件与当时也大不相同。原著人物发展不足的艺术缺陷没有得到克服,人物显性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没有得到足够的揭示。关羽的“义”,刘备的“德”,孔的“智”,似乎还是先天素质。忠诚多于创新。当然,这也是导演出境的两难。毕竟三国人物深入人心,过度的想象和导演的主观色彩可能会引起观众的不解。
然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成就是重大的,巨大的。为名著改编和历史剧制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中国当代电视剧史上的“这一部”,无可替代。是电视剧新艺术风格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里程碑式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