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史必修课之一:两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苏英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4的德黑兰会议、1945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划分列强的势力范围。所谓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组合的结构。世界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国际关系的相对集中和概括的表现。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和阵营全面对抗为特征的格局。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以5月1955日华沙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同时,两极格局的形成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属于雅尔塔体系。根据本章的描述,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示意图:
|→中等功率
雅尔塔体系→||→冷战局势
|→两极格局→|→热战
|→缓解
二、两极格局的特征
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全方位对抗为特征的格局。其特点是:政治上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旗帜的斗争,两大势力(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势不两立。帝国主义阵营打着反苏反* * * *的旗号,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战争政策。东方集团则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坚持反帝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两类经济并行发展,交流较少。早在1947,美国就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为此,以美国为首的15西方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巴黎协调委员会”。在美国的控制下,“巴统”长期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相互合作,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与西方开展民间贸易;军事上,以全面冷战和侵略与反侵略的局部战争为特征,两大集团对抗强烈;意识形态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两大阵营内部有一个单一的结构和一个中心;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第三,两极格局的动荡、分化和重组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在两极格局的框架下,世界局势动荡、分裂、重组。这一时期,影响世界局势发展的重大事件有:1956年苏联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波匈事件;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国际运动的分裂与东方集团的解体:196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修建了柏林墙;1962古巴导弹事件;1965年,美国扩大对越战争,局部战争开始;1964年中法建交,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56和平部;1967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1955年亚非会议,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64年“77国集团”成立。其原因和表现是:对抗缓和、局部危机、热战与和平交织、东方集团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两极分化、第三世界崛起。
第四,两极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兴起,并逐渐席卷全球,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兴衰和世界格局的变化:美苏实力相对下降;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统一;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独立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而日益重要的作用。中美建交打破了中美苏的旧战略格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因素有:1。苏联解体,美国实力相对下降,霸权衰落;2.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实力相对上升。3.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科书和大部分专著都把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199112苏联解体作为两极格局(也是雅尔塔体系)终结的标志(当然确切的说法是指后者)。主要原因是: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和两种思想体系与西方国家的斗争烟消云散;“华约”和“经济互助协会”解散,欧洲两大军事经济集团的对立不复存在;德国统一后,苏联先后从德国东部撤军;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主体和在联合国的地位,但已经无法作为超级大国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无法在世界格局中与美国平起平坐。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的终结和两级格局的解体不是同一个概念。雅尔塔体系最初的目的之一是确定法西斯德国的分割占领。1990,10年6月,德国统一,雅尔塔体系自然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