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堤的由来

监利,芙蓉之乡,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江汉平原的南端。东临洪湖,水面50多万亩,由监利、洪湖两县(市)共有。它西望荆沙,南有长江绕流,北有东荆河。监利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土壤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财富丰厚,人才众多,古籍浩如烟海,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纵观历史,勤劳勇敢的监利人民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正是这些不畏艰难、不畏暴力、不畏邪恶的可敬人士,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埃及人得到的土地是因为尼罗河的恩赐。那么,监利人获得的土地,完全是因为长江和洞泾的恩赐。辽阔富饶的江汉平原,曾经是一望无际的云雾和梦想,却在长江的反复泛滥和汉江三角洲的不断延伸扩张后,逐渐形成了冲击平原。监利县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湖北省南部,洞庭湖以北,东临洪湖,南临长江。东荆河是汉江的一条支流,在北部边境向东蜿蜒。县城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3237.67平方公里,横跨东经112.35-119,北纬29.26-30.12,西与江陵、石首接壤。

监利县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高度在23.5-30.5米之间,高度差只有7米。从远处看,这片土地就像一块锦缎,一个马平川。打破这种单调的平原景观的,是位于东部长江岸边的两座小山——杨林山和狮子山,它们是江南丘陵的残脉。由于地壳运动,出现了断层和错位。在长江南迁的过程中,河床沿着断层层发育,这两座小山被留在了长江以北。杨林山海拔78.8米,是县城的制高点;狮子山海拔58米,两山面积约4平方公里。他们像两个威严的勇士,守卫着监利的东门,阅尽沧桑,书写了监利发展史上不平凡的篇章。解放后,在杨林山修建的杨林山泵站,泄洪分流势头巨大,既保证了全县20多万亩农田的旱涝,又为杨林山增添了新的景点。近年来修复的天妃庙(娘娘庙)矗立在山顶上,面向长江。爬山逛庙,一望无际,远山如游龙起伏,青山茫茫;洪湖一瞥,明如镜;河水滚滚东流,狂风暴雨,生机勃勃。如画的江山尽收眼底。

监利的地形走向是:南部长江,北部和西部东荆河较高,中部和东部属于湖泊洼地带,比西部和南北低,高差约6米,自然形成簸箕状,适合排灌和水利。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长江、东荆河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溢出河床。当流速降低时,它迅速沉积,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堤。天然大堤随洪水增高,两岸地势变高,形成河流间相对低洼的洼地。

监利县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县。它的发展与整个中国历史密切相关。伴随着国家的富强而兴盛,也因国家的动荡而伤痕累累。

夏商时期,监利县属于古代蛮族国家。这是一个刚刚进入文明时代的小国,其首都在今于阗(监利)古井口以南约1里。西周时期,监利被称为州国,是周天子治下的一个小候国。春秋时期,楚文王迁都到江汉平原的西黄集以南,楚国强大起来,吞并了周围的许多小国。该国也被楚文王所灭,监利成为楚国的领土。

公元前576年,河南许国被郑国入侵,向楚国请求保护,得到楚王许可。几经周折,终于在公元前586年在监利建立了荣成国,成为楚王的属国。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这是周陵郡,隶属南郡(今江陵)。汉初,周陵县和华容县出现在古代的荣成地区(湖南华容县是隋朝开皇18年才改名华容,可能是抄了这个名字)。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曹骏兵败赤壁,华容归东吴。因为这个地方是“市北沃,广北泽”,“鱼米之乡”,西北地区一度产盐。于是吴栋“命官员监督”监督盐钓的好处。公元222年,旭日东升从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从此,监利作为县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