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碗的历史
不同的作者对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解读和描述。基于他们当时掌握的多项史实,以及撰写史书时的各种综合因素,即使是同样的材料,在不同作者的作品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不得不提醒大家对照阅读,以达到“共赏多篇,解疑释惑”的效果。
当代著名隐士熊逸曾在书中说,史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记载总是片面的、偏颇的,这并不完全是由于记载者的主观原因。想想吧。如果张三让他最好的朋友为他写传记,不同的人写的张三一定大相径庭,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张三觉得这些传记没有完全展现他的性格特征。
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尝试从众多学者关于同一历史人物的表述中,拼凑出最贴近事件的真实形态,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在刘邦研究方面,日本历史学家佐佐木圭彦的《刘邦》全面讲述了刘邦的创业历程。结合《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竹简》、《殷湾竹简》等考古发现,描绘了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展现了汉高祖刘邦从亭长到皇帝的传奇经历。
为什么一个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仍然被很多人广泛关注?刘邦作为大汉帝国的开创者,也是历史上最难搞的企业家之一,是一个立体多元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个生前死后充满无数故事的开国皇帝。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们更关心的是,为什么一个小地方的小官(某馆馆长)能打败一系列似乎各方面都比他强很多的敌人,成为最终的赢家。
人们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特长的中年油腻大叔,却能驾驭张亮、萧何、韩信、英布这样的人才英雄,他的领导艺术是什么样的,从中能学到什么,是大家都想了解、学习和掌握的。
一个曾经被公认为顽固不作为的人,最终成为了开国皇帝。其中刘邦有哪些沉浮,秦末又是如何取胜的?答案可以由佐佐木敬言的刘邦给出。
日本学者佐佐木敬彦在对刘邦进行深入研究后,总结了刘邦取得最后胜利登上天皇宝座的原因。
在佐佐木看来,刘邦从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而具体地笼络了自己的同伙,建立了小团体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与他人合作时,要慷慨和体贴。为下属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但如果有人表现出一丝反叛的迹象,哪怕他只具备反叛的条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不择手段消灭异己。
韩信曾对刘邦说:“陛下不能当兵,只能当个好将军。这就是为什么它是陛下的家禽。”
与他们最强的竞争对手项羽相比,两人的性格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感情丰富的人,但不同之处在于刘邦的感情与他对权力的渴望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天生狡猾、奸诈、灵活,可以在这两种性格之间自由切换。
在对待下属的时候,虽然他极其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他也有慈爱,豁达,善于沟通的一面。他对被鄙视的下属很好,很受欢迎。
西晋历史学家皇甫谧曾评价刘邦说:
眼看着汉朝祖宗取天下,被秦朝暴乱。他们没有权力做将军的把柄,在亭子里发了财,苦练聪明才智,约束英雄,鞭挞天下。或通过胁迫,或通过美德,或通过正义,或通过权力;逆顺不常,霸,王之道杂。所以,没有一定的制度和三代之美,很难活在皇帝的位置上。刘邦是一个慷慨的统治者,但他只对自己能控制的对象非常慷慨,而这种慷慨与他对权力的强烈欲望融为一体。是典型的统治者性格,失败后能让他尽快恢复,胜利后能充分发挥这种性格,天下事尽在掌中。
再加上他对现实的直观洞察和机敏的组织能力,在一堆文武双全人才的支持下,最终奋战到底,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所以有人感慨地说,张亮、萧何、韩信是人类的人才,刘邦是天赋异禀的人才。
于曾经批评过一位学者。他每天只研究唐朝一个尼姑死的那一年。研究那些信息是浪费时间。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部历史研究作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资料的有限性。
因为他是一个朝代的开创者,所以关于刘邦的个人记载要比后来的皇帝少得多,流传至今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有足够的资料证明,早在汉代,刘邦的创业史就已经被修改美化了,就像李世民在后世对杨光个人形象的二次塑造一样。这一点最早见于《史记》,在《汉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以上种种,使得刘邦的经历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历史面貌。
由于历史久远,资料有限,很多历史真相往往被埋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学者们研究刘邦比研究朱由检(崇祯皇帝)难多了。但佐佐木静彦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试图从现有的各种资料中寻求真相,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史实,对许多历史细节进行细致的考证,试图发掘著名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试图展现给大家。
此外,《刘邦》一书还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了月牙形水乡泗水的地缘政治,探讨了地理因素对刘邦性格形成和创业团队形成的影响。
因为我亲自去过这些地方,所以作者在这些地方写的细节更加丰富生动,这也是本书与很多关于刘邦的研究和历史传记的一大区别。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可能难以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但佐佐木静彦在写作手法上也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一些大胆的还原,有些已经超出了历史的范畴,有些细节也没有直接的历史依据。但也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这也是刘邦的亮点和可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