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侨乡的历史、文化、教育发展及投资意义

在集美,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很多地方都会有庙会。例如,在正月初六的孙厝庙会上,会抬出宋神宗所赠的宋代名医孙慧莹的塑像进行游行。还有正月初八的李庙会和正月十五张的二十四社庙会。

但在侨乡集美会,元宵节宗教民俗庙会规模最大。游行队伍经过集美的大街小巷时,鞭炮声震耳欲聋,浓浓的烟雾令人窒息。场面之壮观,聚集人数之多,实属罕见。海内外乡亲和当地民众纷纷祭奠“闽王”王和“进士始祖”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兴旺。

历史渊源

王:据史书记载,王原是一名官吏。唐景福元年,奉弟王超之命,率军攻福州,平定全福建。王执掌福建军政大权长达29年。他以史为鉴,以民为本,采取环保惠民的政策,重税轻赋,重农兴学。他呼吁流放,选拔人才,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十八姓随王入闽,安置了大量中原流民。这是永嘉之乱后的又一个高潮。这些南下的中原人从北方带来了新文化、新技术,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五代十国纷争的局面下,八闽不仅避免了战争的苦难,政治、经济、文化也是如此。王也因此成为八闽历史上少有的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君王,享有“闽王”的美誉。宋太祖给“八闽祖先”立了一个横匾。

王经营福建,特别重视开发福建南部的厦、漳、泉沿海地区。开发同安府时,留在同安,后到浔围嘉禾岛(今集美),病死于同安陈山。唐末宋初,闽南当地人在北辰山修建了广利寺,并为其制作了一尊金像,供奉“闽王”。到了明朝末年,厦、漳、泉等地的许多人跟随收复台湾省,带去了王的神像和大陆的香火。仍有许多人移居海外,其中大多数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他们一直崇拜王,即“凯民之王”。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王的后代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每个人都对他们祖先的功勋心存感激。

集美当时属于同安府,陈乡亲在祖厝修建王庙,并从北辰山汲取香火,尊其为“船灵锣”,成为北辰山的“支炉”。侨乡集美社几百年来一直在祭拜这位祖先。1913年,先生从南洋回集美大社老家办学时,怀念这里的“开闽王”,改扩建陈祖居,供奉“开闽王”。如今,东南亚、港澳台、闽南地区的寺庙已超过数千座。王已成为闽台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和闽厦宗教旅游胜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一方面,它感谢福建王在发展福建方面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陈:集美大社二房角人,本名,晚年小名不变。公元1573年生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他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很冷静,很少谈笑风生。每当他和他的兄弟在农场休息时,他总是把它放下。慈母觉得他好学,有抱负,就把他送到了学校。明朝万历年间戊午支(公元1618)戴中考;明日,余煌乙丑部榜(公元1625)上线,钦点江苏苏州府吴县令。大器晚成的人是五十岁的人。成为集美大社高中第一秀才,被称为“进士祖”。

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不畏权贵,执法公正,刚正不阿;“五年戴星压牢”,“不敢挠”。他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做法引来了当地既得利益者的嫉妒,视其为眼中钉,想赶紧除掉。

据报道,5年任期届满后,陈请假回老家探亲,回家路上带了几十个大箱子。吴县的土豪劣绅以为他们都装满了金银珠宝,聚众强行阻止,联名起诉他们掠夺人民的肥膏。上级只好在箱子上贴了封条,空运到法院派人调查。开箱检查后,没想到除了旧衣服、布鞋、潘涛瓦罐外,还有“冒充金银”的砖块和碎石。原来,陈在任期间,廉洁自律,不贪一分钱。因此,他不能穿着黄金回家,害怕村里的人会笑,所以他不得不“以假乱真”为奖励陈的清廉,熙宗赐“尊亲堂”牌匾,命十六名官吏横抬出城。如果房子的坟墓碍事,他们将被允许拆除通道。为了不惊扰沿途的百姓,陈不走陆路,改坐船回老家,留下了一段佳话。

因为陈为人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他并没有因为权势而得罪了宦官。宦官挑毛病无可挑剔,他们就亲自给崇祯打电话,把他调到北京任命。以后找机会背后捅刀子。后陈身体不适,不适合继续留任,皇帝允许他上场。这样,陈才得以避祸回家安度晚年。

当陈回到俱乐部时,他只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避难所,因为他缺钱。抗战时期,大舍被侵华日军轰炸,故居被夷为平地。后来,陈嘉庚先生建造了它,因为它是为了纪念农村的圣人,所以村民们可以住在那里。

如今,彰显最高荣耀的“进士”、“尊亲堂”牌匾,是大社人文繁荣的佐证。不过文革时被烧毁了,挂在这个祠堂里的牌匾就是复制品。集美大社村民为了纪念和鼓励宗族子弟出人头地,学习进步,还在正月十五抬着他的神像,为宗族祭拜祈福。①②③

庙会流程简介

元宵节的前一天,集美沿街的商户和住家都准备了贡品,沿街摆好了桌案,富裕家庭准备了整只的猪和羊,普通家庭也准备了鸡肉、猪肉、新鲜瓜果等丰富的贡品。不管有多少贡品,虔诚的心都是一样的。同时在门前屋檐下放一个水桶,里面装着黄豆、红薯、稻草等东西。据老人说,这不仅是为“开闽王的兵马”准备食物,也象征着人民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祝愿。

(当日大社祖庭广场祭祀现场)

元宵节早上八点,五贤之神(“开民王”王、王夫人、王妹妹、“进士祖”陈、黑面祖师)被八抬轿子请了出来。来自五湖四海的舞龙队、腰鼓队、旗领导正式拉开了全天的序幕。一时间鼓声鞭炮声四起,在鼓声鞭炮声中,他们沿街变道,按固定路线巡航。信徒们一路跟随,焚香祈祷,队伍越来越长,绵延数里。沿街商户兴高采烈,开门迎神。

每年的游船路线都是以各个角落的祠堂为连接线,途中的路线几乎会把集美文教区这里的主要大街小巷都连接起来。具体路线大致如下:早上八点从大社祖厝巷店出发,经过大社路-吉岑路-岑头巷店(停靠点:集美百货)-岑西路-嘉庚路(薛婧村村门口)-郭厝巷店(。下午1从大社祖厝出发,经大社路-杜南路-纪念碑南门-上亭香点(香点:上亭角)-环城路-吉岑路-唐庆香点(香点:汤唯榕树)-环城路-汤浦路-圣光路(新区香点)在每个香点停留30分钟,让附近的人有时间祭拜祈福。

(“启民王”王、王夫人和王的妹妹入座)

在陈的社会里,抬佛像的人需要一个强壮的年轻人。这些旗帜不是每个人都能举起的。旗手必须是去年刚结婚或者去年生了男孩的年轻人。

游行的路上,每到一个祭拜点,我都要背上神像好几次,左右摇摆。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鞭炮声更是震耳欲聋,场面十分热闹。据说这是因为这些神一年365天都要待在庙里,一年难得出来一次,所以兴奋得手脚乱舞,轿子人都憋不住了。

经过一天的巡游,“开闽王”王等神灵回到集美陈氏宗祠前的广场,受到陈氏宗亲、海内外乡亲和当地群众的祭拜。期间将穿插舞龙舞狮、歌仔戏、木偶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成为集美最热闹的一天。正月十六,祠堂广场会有“攻炮城”,比正月十五少了些热闹。

据老人们说,元宵节这种宗教习俗自古就有,但文革时停止了,一些祠堂被破坏了。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大约几年前,它作为一种迷信活动被政府禁止。据当地人说,有一年元宵节游行那天,警察出动阻止抬佛像,抬佛像的长棍也被居委会没收了。那天早上的游行没有实现。然而,这仍然不可能阻止当地人民的虔诚信仰。他们派老人到居委会拿回长棍,下午不顾反抗,抬出佛像。大概到了去年春节,这个活动又被允许了,那一年的活动特别隆重热闹。

如今,集美俱乐部的男女老少都非常热衷于这项活动。因为,在它被禁止的那几年,当地发生了一些不祥的事件,比如车祸,导致当地人相信了这个活动。于是,就形成了每年非常热闹的集美灯会习俗。

人详细链接1:

“凯敏王”王申智④

(《开闽王》王申智(公元862-925年))

(厦门北辰山凯民王雕像)

“闽王”王(公元862-925年)因其在闽期间的丰功伟绩而被后人称颂,被尊为福建王氏家族的骄傲后裔。2007年2月4日,海峡两岸首家合作的文化研究机构——闽台王研究会在福州成立。山西太原,世界更了解王。现列出以下文献,以备日后校勘,同时借此平台宣传福建王先人,寄托对他们的思念。王在福建的后裔,多为开闽王的第四子王所传。

相关文献(1)

“凯敏王”是男的。

王(862-925),河南光州固始人。从光启元年(885年)到去世,在福建工作了39年,其中在福州工作了32年,先后担任福州观察助理员,留守,校对刑部尚书,节度使,校对同校书,校对右仆,校对校,专校司徒,校对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等

王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兄弟领兵攻打泉州,杀死了贪污腐败、无恶不作的泉州刺客廖燕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迫使承认王氏兄弟,并要求唐朝廷任命他们为泉州刺史,泉州的面貌很快得到改善。大顺二年(891),陈艳病逝,姐夫范辉自称留守抚州。景福元年(892年),王兄弟为统一福建做了周密的准备。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奠基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便衣埋”和“照顾他的家人”,以实现稳定。后来王氏兄弟还立了刘星的全庙供奉,赢得了极大的人气,流传到四面八方。建州的许贵范和汀州的钟泉木,以及山区和沿海的分散武装,统一了整个福建。王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福建社会秩序,为福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王十分重视经济建设,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水陆交通。天福源年间(901),他在修筑雒城的同时,挖掘保护城池,修建了泗泗桥和金通门。天佑三年(906),王在福州正街茅颖桥南(今东街口以北)修建还珠门,修建南关桥(今安泰桥),还开河与卧桥浦相连,引潮涌过城。侯亮开平二年(908),沙河桥(又名酒仙桥)建成。第二,扩大国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了岷江流域的关卡,使宝山区与沿海城市之间货物畅通,物资互通。同时在黄岐半岛开辟外贸口岸,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等国,经常有使节往来和商务考察,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贸易活动。进口产品有象牙、犀牛角、珍珠、香药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任用有生产经验的严管理农业,并派出得力的官员“巡郡县,劝农教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全部招回家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了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他决定通过“什一税”、“无暴力征收”、“无战事”来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他还鼓励农民种植茶树,生产大量出口茶叶,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他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如修复和疏浚福州西湖,将原来20里的西湖扩大到40里,灌溉岷县和后关县的民田;他在福清修建了海堤,保护农田免受潮湿,并灌溉了数千英亩的民用农田。第四,发展手工业。如闽北山区,茶厂众多,其中官办面包房38家,私营面包房1336家。在福州西南,王为修建了13炉铸造处理站。在建阳,陶瓷行业也比较发达。在汀州设置铅场,铸造铅币和铜币。后来他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在王任职期间,福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好年景、好年景”的现象。

王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他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到福建后,安置了大量中原流民,尤其珍惜文人,并设置招贤纳士等机构接收。他采纳翁成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所学校(高等学府),以教授福建的杰出人士”,并选派黄桃等知名人士为“四博士”。在王的倡导下,当时州内有州学,县内有县学,偏远乡村有私塾。“少年已附师训,老年人已置国”,大大发展了文教事业。

王非常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组织大批知识分子,搜集并撰写了各种遗书,献给唐政府,丰富了史料,并为出版了《落矶钓鱼文集》,为抢救和保存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王还恢复和创造了许多寺庙和宝塔。他执政时,修建并修复了260座寺庙和6座宝塔。其中一些佛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物,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为晚唐五代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相关文献(2)

闽台联合举办纪念“闽王”王研讨会

2007-02-03

新华网福州2月3日电(记者孟)海峡两岸首家合办的文化研究机构闽台王研究会近日成立。此举标志着闽台民间从合作扩大到共同设立文化研究机构。

台湾省著名企业家担任第一届常务副会长,台湾省桃园县王氏宗亲会北分会会长,台湾省国立成功大学教授王分别担任永远名誉会长和名誉会长。

闽台王研究会会长王表示,研究会将弘扬祖德,加强闽台民间文化交流,完成金门、台湾省“王敏金神”游,祈福两岸人民平安健康,团结闽台及海内外200多万子孙,共同宣传王“以德惠民”的历史功绩。

王是五代福建王,河南固始人。五代动乱时期,他在福建采取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的政策,努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他被称为“福建之王”。

为避免被卷入战争漩涡,王坚持“与其闭门称帝,不如开门”,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至今仍为两岸人民所称道,他的后人也以此为荣。

王的后代和他的兄弟王潮、王深鸾后来从福建迁徙到台湾省,再从福建到台湾走向世界。有200多万,其中台湾省有50多万。

王告诉记者,研讨会还将完成闽王陵墓和闽王纪念馆的配套工程建设,塑造王巨型雕像,重建莲花永兴寺。

相关文献(3)

连江县档案馆有一张王的画像,一张百岁王的家谱“王开民”。

2007年9月21东南快报

昨日,首届海峡两岸人民论坛暨闽台家谱展在福州举行。海峡两岸近千份“百家姓家谱”汇聚一堂,公开展示。

在展览上,来自福州和台湾省的王的后代感到有些遗憾,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家谱。但省档案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提供了一份连江县档案馆收藏的王氏族谱。这份有着百年历史的家谱,可以让人们对王氏子孙大开眼界。

连江县档案馆馆长郑说,这本家谱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记录了清末民初从“开闽王”王到王后裔的传承谱系。翻开封面,还可以看到王的肖像。王心地善良,气度不凡。"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王的画像."一位温州的王先生说。

“这本族谱的珍贵之处之一,就在于它详细介绍了王代代相传的族群情况,而且内容丰富。还有一点就是,家谱之前有很多古人为王及其后代所写的传记和序。”郑主任说。台湾省的一位老人说,这些传记和序,大部分在台湾省的王家谱中找不到。

《王族谱》还记载了王后裔的生平和事迹。如果任何一个子孙做了好官或做了其他好事,他们的善行将被记录在家谱中。可惜受封建思想影响,女性上不了家谱。

文革期间,这个族谱差点被当成“四经”烧掉。好在县委领导发现了它的价值,当时就要求档案馆保护,后来又恢复了。“它可以说是我们博物馆最珍贵的家谱之一,我非常喜欢它,”馆长郑激动地说。

"台湾省传下来的王氏族谱并不算老. "台胞王先生说,“现在台湾省的王氏宗亲基本上20年修一次家谱,修家谱的工作这几年也逐渐慢了下来。”现在我看到这个家谱,先生一再表示“多么珍贵”。

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小张向这些王氏家族成员展示了另一套五本王氏宗谱。“这个家谱也很难得,还有古人题写的王传。”小张说,“包括这套王氏宗谱,我们展出的上甘霖、雁门佐佐木、北宋名臣李纲的宗谱,都是宗谱中的珍品。”

王家很想实地翻看这些家谱,但展览条件不允许这样。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如果这些台湾省客人想把家谱带回台湾省,可以在档案馆复印一份。

王的后代女士说,福州王氏家族的后代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尽可能地恢复和保护福州的王氏族谱。“大量的王氏族谱在历史灾难中丢失,我们现在正在尽最大努力抢救剩余的王氏族谱并进行修复。”(记者王劲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