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英雄秋瑾》影评

邱礼涛知道这种传记片很好传,尤其是秋瑾负责女权的崛起和革命的火花,所以难免有很多高大全的台词。他的对策是完全避免,而是最小化,同时保持主题和叙事的亲密度。他既保留了《秋雨愁》的点睛之笔的强调和渲染,又尽量用口语化的句子来阐释秋瑾的志向,同时又进行了层次化的处理。从“男人为什么不能做女人”的问题,到后来的革命大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过程,避免无聊。当然,满足观众娱乐的最大前提是把革命者全部塑造成武林高手和枪神。

这个主题本来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来处理,以秋瑾之死作为结尾,但这样一来,高潮就过于饱和了:徐锡麟起义,巨斗,被捕后死亡,接着是秋瑾的拒捕之战,死亡,大量连续的动作场面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秋瑾被捕后官场上同情者与砍头者的角力也难以充分展开。今天的做法是把秋瑾一战放在开头,徐锡麟一战作为高潮。之后为了呼应秋瑾主演,又加了一个光复会成员当克星?基顿的巧妙逃脱,在武功上是平衡而饱满的。整部电影齐头并进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邱礼涛不做死板的回忆和倒叙。他用情感将两条线索串联起来。被抓后的每一个场景,都对应着一种回顾的情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进,形成流畅的叙事,让人想起Memento的别出心裁。

影片没有主角和配角,几乎都各有千秋。邱礼涛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没有浪费任何一个角色对剧情的贡献。秋瑾老公一看就是个爱享乐的有钱人。通常观众期待他衬托秋瑾正气的绿叶,并不期待他有什么正面影响。但是,正是他那种吐心撕诗的疯狂行为,成为了秋瑾留学日本的动力。这样的人物处理在一般的动作片中并不多见(希望秋刀不是如履薄冰的粉丝)。阆中夫人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没有她,秋瑾长长的“女权主义”野心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表达(她不能总是和男人争论,也不能和徐锡麟讨论)。甚至在陈天华跳崖后的追悼会上,一群兴师问罪的官生显得不可理喻,也对秋瑾的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会成为一文不值的路人。

影片中的打斗呈现出一种“单挑风起云涌,群殴平”的效果克里斯托和熊欣欣的室内打斗就是狭小空间内动作调度的典型例子。借助钢丝和快速剪辑,肆意破坏的文章极具视觉冲击力,借助武力的动作设计,面对一份燃烧的文件成龙式的机灵挣扎,彻底抹杀了Crystal非从业者的身份,造成了与熊欣欣惊心动魄的对决。杜宇航和熊欣欣之间的高潮打斗是空地上的一大成功。他们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成年人的武器,飞来扫去,踢来踢去。两个人都是从业者。与前者相比,他们在房间里更有气势,但不足和威亚的痕迹一样严重,尤其是炮击后飞来飞去的人。杜宇航可能天生就是武术冠军,但他还是有些套路的痕迹,需要镜头语言来弥补。

相比之下,十几、十几就可以认为不尽人意了。当初秋瑾在院子里一个敌人砍倒,几乎就是一个主妇切菜,完全没有主人的风度。不如鞭挞后面集市上的官兵,但在剧情上不是很站得住脚(就算她老公捐了官,他老婆打了官兵,打了洋人,却能全身而退?),是为了文学和武侠剧的比例协调而加入的。日本学生与军警冲突的剪辑是最差的,对剧情的推动作用不大,但自有其意义:怎么拍一部历史片,不夸大民族情节,不打几个日本人?徐锡麟受伤后,与全体官兵浴血奋战,是最英勇的干云。他拍的是男主角的悲剧结局,但是太短了,反派成功的结局总是憋屈。

在拍摄历史电影时,邱礼涛的风格是非常现实的。之前的《叶问前传》也是历史题材,但总有夸张的噱头来描述一代宗师的成长,比如鲁豫大师、日本“资深”间谍,而《秋瑾》则完全抛弃了这些,除了夸张的武打,几乎没有超现实主义的笔法。徐锡麟被绑在血盆大口中被虐待的场景,秋瑾被折磨时撕心裂肺的惨叫,镜头特写中惨不忍睹的手指,本来不可能如此震撼,但既然还原了历史,没有这些就没什么味道了(顺便说一句,还是不建议家长带太小的孩子去看), 而革命先烈刘道一和陈芬寡不敌众,壮烈牺牲的场景,如果换成和《神枪手》和《智慧星》结尾类似的定格照片,在樱花下牵手。

另外,拍一部历史传记片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在今天观众都是历史专家,怒火中烧的情况下,更是要如履薄冰,避免一不小心闹出笑话。在这一点上,邱礼涛在细节中看到真实篇章的能力是不小的,甚至到了过于严肃的地步。影片中,日本学生把拍照称为“照片”,在电影院里引起一片轻笑。不过考虑到故事年代和这个外来词的来源,这里的用法还是很贴切的。这样的细节还有几个,喜欢真实电影的观众当然会收获很多乐趣,但历史的真实未必符合艺术的真实,在难以调整的观众中,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观影体验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