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是什么时候?

云冈石窟建于北魏。从文成帝媾和开始(460年),持续了60多年,直到明帝郑光孝宗五年(524年)。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方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7公里处的五洲山南麓。石窟沿山势开凿,东西绵延1 km。有45个主要洞穴,252个石窟,超过565,438+0,000个石雕。它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瑰宝。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发掘始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持续了60多年,直到明帝郑光孝宗五年(524年)。此后,东魏、北齐、隋、唐初,平城改为云中县恒安镇。

到了唐代,据曹炎在晋帝通七年(1147)所写的《关于重建武进西京五洲山大石库寺的碑文》记载,“贞观十五年(641)重修”;唐·《古凉传》(古今第三景)记载,当时有一位严禅师“修恒安小文石窟旧像...并最终在咸亨四年(673年)做了一个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修建由于种种因素并不是主要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朝皇室对五洲山石窟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历时十年。石窟前建有乐瞳、灵岩、鲸拜、振国、护国、天宫、崇福、桐梓、华岩、斗律十大寺,修复佛像1000余尊。辽宝二年(1122),金兵攻陷大同,“庙被烧被抢,灵岩楼全被扫”(《大金西京重修华岩寺碑》)。晋帝第三年至第六年(1143-1146),方丈慧法师重修“灵岩阁”(今第三窟外阁楼)。“山门天气自然就过去了。”(金色纪念碑)。

到了元代,五洲山石窟的寺院依然存在。

到了明朝,大同的云冈又被废弃了。云冈的名称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叛军经过大同。国防部进驻张天霖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再次被捣毁化为灰烬。[2]

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修云冈寺。现存的5号和6号洞穴的木檐和庙宇就是在这个时候重建的。1696年,康熙皇帝冬天回游云冈寺,题写“庄严法”。云冈石窟在清朝乾隆年间也进行了修缮。

根据石窟的形制、雕刻内容和风格的发展,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石窟:今第16 ~ 20窟,又称谭瑶第5窟。正是当时的著名僧人昙曜,选择了钟灵的禹州山,开凿了雄伟的谭瑶洞,揭开了云冈石窟发掘的序幕。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的鼎盛时期,主要有1和2窟、5和6窟、7和8窟、9窟和10窟、11窟、12窟、13窟和未完成窟。这一时期(471-494)是北魏迁都洛之前的孝道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

石窟晚期: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后,云冈石窟的大规模发掘虽已停止,但雕窟造像之风却在中下层流传开来。亲戚、中下层官员和彝族人民充分利用平城的老技艺,在云冈挖掘了大量中小型洞穴。这种小洞穴和壁龛的雕刻一直持续到孝明郑光五年(524),平城仍然是北方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