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的发展历史

世界水下考古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水下考古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30年代,19,因为潜水面具的出现,人类向海底世界迈出了一大步。自19世纪中叶现代考古学发生以来,随着瑞士湖上住所的确认,开展了对古代水下遗迹的科学考察和发掘,标志着水下考古学的建立。

1943年,法国人发明了水肺,解决了10米以下的水下呼吸问题,考古学家终于摆脱了对专业潜水员的依赖。

1960年,邀请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在土耳其杰利东尼亚角调查发掘了7世纪拜占庭时期的沉船遗址,开启了考古学家第一次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了水下考古方法的实践,在水下考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

我国水下考古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4月,一篇题为《中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水下考古》的报道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领导的重视。1986年9月,国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这一国家任务,并因此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

1986 11年6月,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立,并讨论成立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著名考古学家、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于教授承担了这项任务。

1987-1990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国外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先后在中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对水下沉船遗址和其他水下文物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目前,我国的水考古事业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从起步阶段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1987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诞生。

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全国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水下考古重大问题。随着一系列重大水下考古和保护工程的开展,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跨地区、跨部门的水下考古工作,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中国文物研究院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中国水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遗产研究院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并赋予其统筹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三年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事业发展,今年6月,中央组委会批准中国遗产研究院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2012 12 2月25日,在2002年全国文物局长办公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晓杰正式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牌。蔡武部长亲自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授予水下中心主任刘曙光同志,这标志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目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既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积极响应,必将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