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篆刻是什么样的?

篆刻是书法、构图、刀法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既有瑰丽飘逸的书法笔触,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还有刀削生动的雕刻魅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一般是指在印章上刻字的方式。其字体多以篆书为基础,故称篆刻、篆、篆等。从现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早在商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这些人物刀刃锋利,笔法优美,有很高的“刻字”水平。据知,篆刻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战国时期的古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战国以前,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后,规定只能用皇帝的印章,只能用官民的印章。封建社会以后的朝代一般都沿袭这种制度。到了汉代,官衔之下开始出现带有“张”或“印”的印章,如“广汉将军张”。唐代武则天,因“Xi”谐音,将“Xi”改称“宝”,如“皇帝之宝”,除此之外,还称纪、朱姬、玺。

先秦秦汉时期,人们用印章来封物品。比如写在竹简上的信,要用泥封好,然后在上面盖章,防止擅自拆封。在纸上写信后,这种习惯仍然存在,但印章泥被朱砂印泥所取代。此外,在商业中交换货物时,印章经常被用作证据。在政治领域,印章很受欢迎,官印成了权力的象征。尤其是唐宋以后,各种大小的官印非常流行,而唐宋以前,篆刻在印章上主要是为了实用。宋元以后,文学盛行于绘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印章逐渐成为书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直到明代,篆刻主要是作为字画的附属品而存在。到了明清时期,它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书法一样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这一时期印章的字体、构图、刀法、内容确实趋于完美。

印章上的文字最早与当时常见的字体一致。战国时使用主要篆书和篆书,秦时使用隶书的秦篆。秦汉以后,印章上的字体范围扩大,出现了苗印、鸟印等各种篆字。隋唐以来,不仅使用篆书的文字,而且将隶书、楷书甚至甲骨文的文字应用于篆刻,篆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直到今天。

印章的字体多为篆书。篆书是先秦和秦时期常见的字体。识别篆书并不容易。要识别它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这对欣赏者来说是有挑战性的,时间的长让这种字体有了历史的沧桑。

印刷的字和线的布局一般称为构图,美观自然,会使印章有趣。印章不仅要写还要刻,因此,刀法也成了印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刀切法一般分为两种:打孔刀快,切割刀慢;刀奔千里,刀稳有力;两种刀法并用时,刀刻出的线条有美感。从印章的内容来看,文人书画家由于自身修养的原因,往往喜欢在印章上雕刻一些成语典故或诗词,使印章本身充满了文化意趣。

起初,印章的材料主要是铜、金等金属材料,这与当时印章多为铸造冶炼而成是分不开的。还有少数犀牛版画、象牙版画、玉石版画、石雕版画。古代印章一般扁平小巧,刻有各种形态的纽扣,如坛、台、龙虎等,一般挂在腰带上,方便使用。先秦时期的古玺,材质、形制都不一样,没有定制。秦朝以后,宫中就印出了明确的规定。印章的材质是区分官阶的标准。它的等级顺序是:玉最贵,一般是皇帝用的,其次是金,再次是银。一般官方只能用青铜印章,而私印材料就没那么讲究了。隋唐以后,官印变大了,印品也更丰富了。

篆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这一时期篆刻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玉、金、牙、角。称为“古篆刻时期”。另一个是唐宋元时期,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官印和私印从根本上分离,篆刻走下坡路。最早尝试用石头代替青铜印章的是元代学者王冕,为篆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到了明代,文鹏、何震异军突起,沿袭秦汉,大胆突破前人的藩篱,不遗余力地将篆刻推向顶峰。

在篆刻史上,明代文徵明之子文鹏被公认为明清篆刻的创始人。文鹏在国子监的时候,遇到一个从小驴开着一盏冻石灯的老人。文鹏以两倍的价格买下了冻石,文鹏改用冻石打印。他的篆刻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他的作品以轻松、优雅、冷静、美丽为基调。柏文刻意追溯到汉代,朱温则取宋元遗风,创立了明代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轻冻石的广泛使用,使文人刻自己的印章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导致了明清时期篆刻的繁荣。此外,文鹏的印章一改以往印章表面粗糙、无章法、字体呆板、奇形怪状的缺点,刻意模仿秦汉古印章自然古朴的风格,刀工娴熟,刀笔结合,篆刻与书法结合。此外,文鹏还首创了边塞印章。他在印章的一面刻上字号、年月,丰富了印章的内容,使边部成为印章的一道独特风景。

如果说文鹏开创了篆刻的新风格,那么他的弟子何震确实把这种新风格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取向。何震和文鹏的关系也是师友,受文鹏的影响,经常会有新的想法。他的印章充满了文人雅士的趣味风格,如“饮情诗酒”、“卖酒听渔歌”、“听鹧鸪深处”、“云里白鹤”、“渔谷雨”、“谈笑风生”,完全抛弃了印章的实用性,进入了自娱自乐的审美境界。何震还改进和推广了文鹏边付的方法。文的边角料略显肥柔,而何震用单刀刻边,线条凌厉厚重,艺术性明显提高。何震还提倡篆刻字体的规范化,他的篆刻“无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出版了篆刻史上的第一张个人版画。何震的篆刻名扬天下,从城市到边塞的人们都以他的篆刻为荣。据说他的印章在当时是“与石同价”的,模仿者很多,所以学者也很多。何震是江西婺源人,婺源在明代属于安徽徽州。因此,他创办的这个学派被称为“徽州学派”或“安徽学派”,是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学派。

这一时期,篆刻流派纷纷涌现,并在清代达到艺术全盛时期。由于清代金石学的盛行,许多学者致力于碑刻文物和古文字的研究、书写和传播,无形中扩大了篆刻的视野,使清代篆刻形成了云剑派、莆田派、扬州派、如皋派、虞山派等众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浙派和徽派。

丁静。不会,一辈子卖酒的梅农,淡泊名利。他的艺术修养很全面,诗、书、画都有。他还精通古文字,个性十足。丁敬之继承了文鹏和何震的风格。但他把自己的漂亮优雅换成了阳刚,刀法独特。他模仿秦汉,创造了自己的刀。每一行都经过多次刀的升降,既有起伏的节奏,又有立体感。这种刀法成为浙江篆刻的一种独特技术。丁敬之的印章简约而富有个性,充满了印主的玩世不恭。比如他有一个自印,印的是一句五言诗:“无人选之下,怒其心高。”我不懂风俗,教我做人?“它刻画了丁静的孤傲形象。印刷风格厚重古拙,人物线条粗短,填满整个印刷框架,留有一点点红色,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继丁静之后,蒋仁、、席刚、陈玉忠、陈洪绶、赵、等七人继承并发扬了丁静的刻法。因为这八位印度艺术家都是杭州人,所以被称为“西冷八派”(“西冷”位于杭州西湖附近),也被称为“浙派”。

邓是一位伟大的碑刻家和篆刻大师。他是安徽人,出身贫寒,一生浪迹江湖,不求名利。他刻苦钻研,全心全意投入到琳琅满目的碑碣中,用五年时间临摹碑文数百篇,学习篆书,用三年时间研究隶书,终于成为篆刻大师。他苦心钻研书法,悟出了“求规矩是圆,求方是方”的奇妙道理。并应用于篆刻,开创了“元晋”一派,后称“邓派”(亦称“皖派”)。邓晚于丁静,他的篆刻早期借鉴了何震的“徽派”,后又有所创新。并借鉴罗聘“雄浑婉约”的画梅理论,将其意韵注入自己的篆刻创作中。邓的版画从书法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从官印到官印,从官印到官印,从魏碑的书里汲取了很多营养,并把碑刻和汉碑的一些笔法运用到印章上。“印源于书,书源于印”,让印章看起来灵动圆润又不失阳刚之气。代表作有《春崖》《雨风小品》《画舫烟浪》《江流声,千尺断》。有些作品相当别出心裁,如《的印章》(邓··)。布局很独特。“万”字舒展优雅,“白”字刻意展平,但“白”字第一笔弯成三折,似与“万”字后两笔戏。印章密度适中,趣味性十足。他把篆刻和书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篆刻方面的成就在中国篆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到了晚清,篆刻风格更加多变。以赵为代表的“赵派”有意识地从古镜、汉砖、钱币、碑刻、金文等器物中取笔法,再运用到篆刻上,使篆刻更加多样美观。而且能兼得各家之长,大师应该推吴昌硕。

吴昌硕是晚清书画大家。他在篆刻方面的成就是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开辟了篆刻的新境界。他的篆刻从浙派、徽派开始,又师从邓等前辈篆刻家,以及秦砖、汉瓦、青铜器上的铭文。他既用刀又出拳,布局比前人更为精准。篆刻的线条随表现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结构不求整齐划一,而强调高低不平的自然情境和起伏,从而开创了一种为后人所推崇的新风格。与丁静、邓等前辈相比,吴昌硕的印书特色更为突出。如果说丁静、邓等人还能看到刀刻痕迹的话,吴昌硕的印章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书与刻已经融为一体,不着痕迹。如朱的《断莲亭》布局约三字,“亭”字一列,“断莲”字一列。布局左疏右密。单看“亭”字,上紧下疏,但线的下半部分却凝重地垂着,与右边的两个稀世相呼应。三个字符都靠近打印边框,部分字的边缘线直接与边框重叠。打印出来的字体苍劲简洁。字体潇洒自得。印面上有一个禅定方的和尚,上面错落有致地刻着一个和尚的儿子:“道无知者,退而求其次。”脸不咋地,以背示人。“这个印章从构图到印章,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真的是大师写的。吴昌硕的印刷风格在晚清以后影响很大,名声远播海内外。日本书法家也尊他为唐代以来篆刻第一人。

清代篆刻的发展也直接催生了印刷社会。1904年,浙江篆刻家丁仁、王媞、吴寅、叶明发起成立“西陵印社”,宗旨是“保存金石学,研究印学,兼书画”。1913年,吴昌硕被任命为第一任总裁,盛名之下,精英云集。近百年来,马恒、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著名艺术家都担任过西泠印社社长,西泠印社成为国内外研究金石学和篆刻的第一家。

到了近代,由于考古学的繁荣和西泠印社的成立,篆刻创作异常活跃。当时,吴昌硕、丁福之、陈衡恪、史昭、齐白石、史昭、乔大壮、王媞、邓散木、钱首铁、赖楚生等人闻名于世。然而,就其流派风格而言,齐白石、史昭和王干是最有影响的。现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但在技法上更娴熟,取材更广泛,境界更宏伟。总之,现代篆刻使篆刻变得独立,更加雄壮。

齐白石生有三百卜银财主之名,借山咏亭,平塘主人,老平,借山咏亭主人,杏子坞老人,木头人,木居士等。白石借用了湖南湘潭老家村名。齐白石是一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杰出木匠。他认为篆刻第一,诗歌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齐白石的篆刻作品强调疏密,空间分割起伏,单手切石,豪放,斜斜,充满了凌厉的神韵,创造了“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就这样,在明清两代艰苦的篆刻实践下,篆刻在中国创造了独特的艺术景观,卓立在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