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说历史

古人云:“吃鱼则得车。”对我来说,吃鱼不是问题,但车是稀罕物。这是我一直追求的。

汽车为我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也承载了无数童年的梦想。汽车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反映了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的生活离不开开车,我的幸福也离不开开车。

1983年,我三岁多,改革开放刚开始,责任田刚分到户。那时,我家的生活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因为粮食产量的增加,我的父母都在微笑。他们不仅家里有白米吃,还有少量的余粮可以卖,勤劳的父母还在城里种菜采摘出售。一天中午,爸爸卖菜回来了。原本像天平一样保持平衡的扁担,那天特别不平衡,因为菜篮的一端装了重物。定睛一看,右边的菜篮里躺着一辆崭新的儿童三轮车。我突然惊呼,你知道吗,有多少次我站在附近粮库的地板上,茫然地看着单位里骑着童车的孩子们,耳边留下一串洋洋得意的笑声!我多么渴望一辆儿童三轮车。现在我的幸福生活是从儿童三轮车的车轮转动开始的,我终于可以加入在粮站底楼骑行的队伍了。但当时我想不到父亲为了完成我的骑车梦付出了多少心血!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骑了,孩子的车就闲置了,父亲和我商量,送给了街坊的孩子。?1999,我参加了高考,考上了一所本科师范院校。上大学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还做了家教。后来我花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凤凰自行车。骑着自己的车,按着门铃,穿梭在大街小巷,混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赶着去上课,赶着去家教。每天,我的生活都充满阳光。?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我还约了三两个朋友一起短途旅行,去郊外兜风,去郊游,一起放风筝。风华正茂的我们,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精力,蹬着车轮,飞驰向前,额头上的汗水随风飘散。

由于保养的很好,直到大学毕业,我的车还是像新的一样,但是不方便带走,卖不了几个钱,就干脆送给了一个学弟。?2006年,我来到恩施大山深处支教,却舍不得离开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和这里淳朴勤奋的孩子们。他考上了当地一所中学的编导老师,和一个苗族姑娘恋爱结婚。爸爸给了我1000块钱的红包,说在山区工作,山高路远,出行不方便,要赞助我买摩托车。我拒绝了,父亲却骄傲地说,不要看不起父亲,我们农民现在过得更好了。于是我接受了父亲的赞助,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辆125的本田摩托车。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我和爱人骑自行车上班,一起去郊游。寒假结束后,我骑着马翻山越岭,走过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走访了一个贫困孩子的家,送去了书籍和春联。一路上,处处洋溢着父母和孩子淳朴真诚的笑声,让我对恩施山温暖友好的乡愁心存感激。?2020年,摩托车已经载不下一家人了,所以想买车,但是又觉得车不如摩托车,这让我很担心。但终究还是经不起大家的劝说,拿到了驾照,花了十几万买了一辆北汽X7。我把车还回来的那天,一家人围着车在里面乱摸。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能像普通家庭一样开车。从此,我们一家人再也不怕风吹雨打,四处奔波,向往哪里,车就送到哪里。

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的汽车被淘汰。他们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汽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幸福的载体,国家发展的象征。在我们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我一步步实现了买车的梦想,奔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