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疆的皮革业和纺织业怎么样?

继今年新疆建华皮革厂、伊犁皮革厂、卡子湾皮革厂等名企破产后,新疆最大的皮革企业阿山皮革集团近日传出申请破产重整的消息。据自治区皮革协会秘书长介绍,阿山集团目前拥有3条国内先进的羊毛皮革、黄牛皮革、绵羊皮革及其制品生产线,包括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引进的世界一流生产线和关键设备,年加工牛羊皮革165438+万张,皮革和羊毛皮革服装65438+万件,65438+万双。65438+万双皮手套和65438+万双皮包的综合产能现在大部分闲置,很多技术人员和高级工程师跳槽加入内地民营企业到新疆设厂。

新疆皮革工业曾经是全国轻工业的龙头。据自治区皮革协会秘书长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疆有181家皮革生产企业。1988高峰时,新疆皮革工业产值达3.6亿元,皮衣产量40多万件,利税1057万元。产品多次被评为优秀产品,出口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创汇100多万美元。

曾几何时,它的脆弱令人惊讶。据自治区统计局2000年统计,按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计算,皮革制品及制造企业数为3家,工业总产值为38.9万元。0元中,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为-304.9万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305.3万元。

这种巨大的变化差距是因为新疆皮革原料的枯竭吗?不要!新疆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没有原料,哪里来的昔日辉煌?至今,新疆每年仍供应牛皮165438+万张,羊皮15万张,生皮也可从边境国家进口,但这些原料经过初步加工后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宁、浙江、辛集、河北、郑州、河南、广东、福建、四川等地。

那么,新疆就没有市场了吗?不要!去乌鲁木齐各大商贸城,皮衣皮鞋箱包的摊位能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边疆宾馆成为旅游购物的集散地,出口皮鞋皮衣。仅巴克图一个港口,今年前5个月就出口了48吨59232双皮鞋,价值25万美元。据乌鲁木齐皮衣市场一位经营者介绍,做得好的批发商1年可以批发零售2万件皮具,但让新疆人遗憾的是,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产品,新疆销售出口的皮鞋、皮衣90%以上都是内地生产的。地产皮革市场就没有什么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曾经红极一时的阿山牌皮衣,在新疆市场也有卖,但都大幅降价;地产的皮衣和皮背心的款式和做工都是一些内地厂家生产的不能比的。以新疆瑶池的女式皮马甲为例,1996之前款式还比较流行,而一些内地厂家加工的皮马甲已经变得时尚,竖领小,仿水钻拉链,唐式斜。

与新疆的皮革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来自内地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在新疆做得非常好。仅去年一年,他们就从霍尔果斯、阿拉山口进口牛皮600万张、羊皮800万张,经过湿法加工后,源源不断地将半成品运到内地进行整理,再运到新疆市场或出口到中亚五国。

一位业内人士说,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使新疆成为进入中亚、俄罗斯乃至欧洲的桥头堡。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大陆人和台商纷纷关注这个市场。据新疆皮革协会秘书长介绍。国家动植物检疫局2000年的13规定,所有进口的皮片必须在港口100公里范围内加工后才能运出。这个文件实施以来,内地企业在港口沿线新建或改建了二三十家皮革加工企业。今年年初,浙江卡森实业有限公司与霍尔果斯口岸管委会达成协议,拟在口岸征地后,以控股子公司白银卡森皮革有限公司为主要投资方,成立霍尔果斯皮革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皮革、毛皮加工制造,一期总投资2000万元。

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疆皮革工业在产品创新、缺乏自己的主导品牌和产品质量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据了解,中国入世后,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的皮革体积大、质量好,到岸价格约为8元1平方英尺,而从新疆进口的皮革9元卖到10元。别人最大的一块皮80多平方英尺,很好剪,而政府报的最大一块皮只有30多平方英尺。此外,新疆制皮需要一个月才能加工成皮革,而内地厂家只要八天。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款式不新颖,内地质量不好,价格高,都制约着新疆皮革工业的发展。此外,国有皮革企业管理存在严重的政企分开现象,制度短板和国有企业社会化,退休人员多,负担重,管理滞后。这些如何能与内地私营企业灵活的市场机制竞争?当内地的皮革制品以价格适中、质量优良的新款式进入新疆市场时,新疆的皮革工业将只能面临补淘汰的命运。可喜的是,近年来,新疆皮革行业协会也提出新疆皮革要“二次创业”,实施名牌战略,继续实施“集中鞣制,分散产品”的发展方针,重点发展中高档绵羊服装革、羊毛革和服装,逐步启动牛皮生产;建立健全以乌鲁木齐大西门为中心的皮革制品市场和以卡子湾为中心的皮革生产原料、辅料、化工原料市场两个专业市场。有条件的地区将逐步加大环保力度,建立“皮革工业园”,集中进行湿法加工和皮革废水处理。相信经过一些企业资产的重组,新疆的皮革工业将再次辉煌。

中国纺织品增长潜力惊人,但由于欧美“特保”措施限制在8% ~ 12.5%,企业对配额的争夺将异常激烈。中国从未如此接近大规模贸易战。作为产棉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纺织企业如何面对“特保”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影响最终会蔓延到棉农吗?

棉价“涨”的声音响起。

“特保”风波似乎丝毫没有影响棉农马对今年棉价的乐观。

去年,马种了50亩棉花,没有卖个好价钱。她今年只种了30英亩。在地里,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平均每亩承包费在200元左右;每亩种子25元;尿素等化肥平均每亩150元;一年浇水5次,每亩需要75元;采摘一亩平均成本150元,加上翻土、播种、喷药的费用。一亩地主要成本在650元左右。”

“今年棉花价格到了5块钱,种的少了。听说还会涨。”马说,“按5块钱算,平均每亩籽棉220斤,毛利1100元。除去成本,每亩能赚三四百元。”

“去年棉花价格跌的时候,我都不敢种,不然今年就多种。”乐观的马,却有点无奈。

店坝乡乡长庄健说:“今年油价上涨,必然导致化纤价格上涨,化纤价格上涨,棉花也会上涨。”

庄乡长说,今年农资涨得太快了,采摘成本从以前的每公斤0.6元涨到0.71元,劳动力紧缺的时候还要涨到1元到1.5元。想用机器摘花,但是一台机器要80万元到654.38+0万元,而且棉花长势均匀,吐絮均匀,必要时还要进行化学催熟,保证一次操作完成。目前不太现实。

与店坝乡签订棉花订单的昌吉市银洋棉花公司总经理认为,虽然“特保”风波会对棉价产生影响,但今年棉价依然看涨:“虽然实行了配额,但总量还在增加,中国纺织品出口不仅欧美,所以总产量肯定是在增加的,配额只是限制了增长率的变化。”

银洋棉花公司给棉农的底价从4.5元到5元不等。对此,总经理解释道:“今年6月1以来,期货领先现货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一直在关注期货市场。现在市场上棉花的价格已经达到了5元。虽然农产品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们对今年棉价的预期很高。无论如何,国际市场上的棉花价格正在猛涨。中国作为最大的棉花消费国,棉花不足,需要进口棉花。需求增长是肯定的。”

万达期货乌市营业部市场总监王也提出了棉价上涨的原因:“现在比3-5月份好。至少,交易环境是稳定的,需求进入了数量增长的良性循环。前段时间贸易环境不明朗,很多企业不敢买棉花,工厂不能停工,产品卖不出去,所以棉价低。从供需情况来看,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需求增加,肯定会带动棉价上涨。”

据了解,去年新疆棉花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吨538元,预计2005 ~ 2006年新疆棉花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吨550 ~ 600元,预计比去年同期上涨约1.500元。

该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纺织品贸易争端目前没有明确结果,但纺织品出口仍将趋于增长,棉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根据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供求情况,估算新年度新疆棉花平均收购价格。由于全国棉纺行业投资增速显著,油价上涨影响纺织化纤价格,用棉比例增加,棉花消费量将达到867万吨左右,同时维持654.38+0.3万吨的库存。全国棉花缺口200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

守棉堆的纺织企业举步维艰

新疆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棉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3,占全国商品棉贸易量的60%,占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棉花产量的80%需要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内销量、出口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

然而,在如此明显的资源优势下,新疆的纺织企业正在努力跟上棉花堆。2004年全国纺织行业盈利443亿元,新疆却亏损4.8亿元。

在谈到“特保”风波对新疆棉纺企业的影响时,自治区外经贸厅贸易管理处处长何晓云直言:“没有影响。新疆纺织出口不多,很多棉纺企业几乎瘫痪。在新疆纺织品出口贸易中,边贸出口的纺织品约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90%,不受配额限制;新疆自产纺织品大多以棉布、棉纱等初级产品为主,成品主要在内地采购和出口。”

原纺织部副部长、中纺协会长杜宇舟总结,新疆纺织企业的困境主要来自两大问题:一是棉花问题。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猛增,但纺织企业发展缓慢。奇怪的是,新疆很多纺织企业买棉花比内地企业还贵。因为新疆的棉花大部分在新疆销售,内地采购量大,自然价格低。更重要的因素是,内地企业对棉花的选择很多,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新疆棉花进口几乎没有配额。首先,采购渠道单一,新疆棉花企业普遍亏损,缺乏市场竞争力。如果不是政府强制调棉,价格高,棉麻企业也不想卖。为什么?怕钱拿不回来。

第二个方面是体制问题。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的行业,过去的老国企根本无法应对。目前国内纺织企业90%是改制的,国有的不到10%,而新疆国有纺织企业仍占70% ~ 80%。体制理顺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新疆纺织企业用工效率低,养闲人。内地每万锭从业人数在60 ~ 70人以下,最低可达30人以上。新疆平均200人左右,差距太大了。

内忧比外患更可怕。

“新疆纺织业内忧比外患更可怕。”这是新疆纺织企业的共识。

新疆虽然是棉区,但新疆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总额只有654.38+0.5亿元,仅占全国的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10年前,新疆纺织企业可以排在全国10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也可能是好事,这成为新疆纺织企业自省的源头。

新疆纺织工业办公室计划处处长范志红说:“虽然新疆大多数纺织企业生产上游产品,但他们仍然要把它们带到内地营销。如果大陆客户面临停产,可选销售区域肯定会缩小。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快产业升级。”

“新疆的纺织企业有明显的劣势,”主任范志红说。“首先,纺织品品种单一,附加值高的产品少,都是‘大宗商品’;其次,新疆纺织企业原料结构单一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在内地发达地区,棉花的替代产品新纤维对棉花价格的波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新疆纺织企业产品研发不足成为一大缺陷;内地纺织企业产业链形成一条龙,内部高度集中,联系紧密。而新疆是一个简单的纺织厂,和别人竞争,把一个单一的纱线产品卖给下游企业。”

“与内地产业链对接是新疆纺织企业的唯一出路。”导演范志红肯定地说。

但是,无论企业重组还是产业升级,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纺织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投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仅仅一个“高投入”就会毁了很多企业。

谁都知道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纺织企业要想保证质量稳定,最大的前提是设备稳定,配棉等级稳定。没有大量的棉花储备,现在吃棉花,不吃一顿肯定很难。但如果要买棉花,654.38+10万吨棉花就要654.38+1亿元,那么动不动就要几个亿,没有资金实力是买不起的。

曾经北疆、南疆最优秀的纺织企业长棉、Ku棉,在改制中因为收购、经营问题,资金链断裂,恰逢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银根紧缩、企业停滞。

面对国家政策的调整,新疆天山纺织不想重蹈“长棉”覆辙,又出新招。一方面增资扩股,另一方面积极与下游客户洽谈,试图与内地产业链对接。目前企业整体情况良好,总产能已达20万锭,棉花库存可以“吃”到新花市,正在满负荷生产。

不久前,由原乌鲁木齐“七纺”改制而成的新疆金纺股份有限公司拒绝接受记者采访,但新疆纺织工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疆金纺”在新疆总规模最大,现在也是负担最大的企业,装备水平较低。而且作为首府乌鲁木齐的纺织企业,走低端路线肯定是行不通的。纺织企业三班倒,环境艰苦。没有高工资,高科技人才是雇不到的。他们要高薪,就要有高端产品。产业升级是外部压力,也是内部需求。

面对“特保”冲击波,新疆益达纺织有限公司有着难得的自信。作为大型跨国企业,由于产品档次高,与下游企业产业链紧密,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特保”影响对其影响不大,企业也没有采取特别措施。(文江红、李润、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