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传奇
东胡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进入科尔沁草原的民族。东湖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卷七王会篇,曰:“东湖黄陂”;《山海经》也说:“东湖在大泽东,夷人在东湖东。”这反映出有一只黄熊或者棕熊,(也就是;以黄陂为“图腾”的游牧民族生活居住在“大泽”以东地区,这个部落被中原称为东胡人。东方是中国人,"胡"是这个民族的自我命名,意思是"天堂的宠儿"。东湖部落在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燕山北部和松辽平原最大的部落联合体。《史记·匈奴列传》说:“雁北之北有东湖、山戎,各隔山谷,各有君主,常有百余人聚而不为一。”也就是说,战国初期,雁北北部的东湖和山戎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各有首领,互不相关。只有在联盟的时候,部落首领才能聚在一起,大概有100个部落,但当时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权。
可见,当时的东胡只是金燕国北部众多“戎”中的一支,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然而到了战国晚期,情况就不一样了。春秋大乱之后,中原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沙漠南北的许多部落逐渐趋于聚集,主要形成两类较大的部落联盟。他们的民族不同。一个是生活在蒙古高原西部的匈奴,一个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两者敌对,东胡强于匈奴。
大概在战国末期,东胡已经逐渐强大,与燕赵交往频繁。此时,东湖的统治中心一般认为是在饶勒斯水(西拉木伦河)和卧浪河(乌力吉木仁河)之间,即开鲁以北、扎赉特旗西南、阿鲁科尔沁旗以东,辽阔的草原上。当时的东胡人以游牧为主,没有制作固定的城垛。目前,在开鲁以北和扎旗西南的山区,以及阿鲁科尔沁旗以北的山区,都有大量的东胡人岩画,足以证明东胡人早期的游牧生活。公元前302年左右,赵武灵王在位时,东胡人经常掳掠燕、赵等国。在与东胡作战的过程中,“赵以战车作战为主,经常被擅长骑射的东胡击败。战争中战车作战非常落后。为了减少战争损失,赵武灵王决定实行改革。他们学会了穿窄袖紧身衣服,学会了骑马和射箭。赵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赵国经过多年准备,“一度攻取东胡欧之地”,《史记·赵》记载“东胡反叛赵,驱地之人稍有反叛,遂取之”。可见当时东胡人的势力已经发展到蒙古高原的中部,而且还在向南和向西发展。东胡被赵打败,一度隶属于赵。后来,它变得强大,所以它背叛了赵,并占领了戴军(大同地区),归赵管辖。这期间,赵国的精兵李牧在赵国北境与东湖等部落征战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