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历史起源?
光是人眼可见的电磁波,也叫可见光谱。在科学定义中,光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光是由光子作为基本粒子组成的,具有粒子性和涨落性,称为波粒二象性。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物质中传播。可见光的范围没有明确的限制,普通人眼睛能接受的光的波长在400-700毫米之间,人们看到的光来自太阳或借助于发光设备,包括白炽灯泡、荧光灯管、激光器、萤火虫等等。因为光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所以有很多关于光的成语,也有同名歌曲。19世纪物理学巨擘之一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研究成果问世,物理学家对光学定律有了明确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克斯韦是迈克尔·法拉第的对立面。法拉第在实验中有着惊人的直觉却完全没有受过正规训练,而与法拉第同时代的麦克斯韦则是高等数学大师。他在剑桥大学擅长数学和物理,艾萨克·牛顿两个世纪前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工作。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微积分是用“微分方程”的语言来表达的,描述的是事物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平稳地经历微妙的变化。海浪、液体、气体和贝壳的运动都可以用微分方程的语言来描述。麦克斯韦开始他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用精确的微分方程来表达法拉第革命性的研究成果和他的力场。麦克斯韦首先发现法拉第电场可以转化为磁场,反之亦然。他采用了法拉第对力场的描述,并用微分方程的精确语言重写,得到了现代科学中最重要的方程之一。它们是一组八个看起来非常困难的方程。世界上每个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掌握电磁学时,都必须努力消化这些方程。后来,麦克斯韦问了自己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如果磁场可以转化为电场,反之亦然,那么如果它们永远互相转化,会发生什么?麦克斯韦发现这些电磁场会产生一种波,这种波与海浪非常相似。令他惊讶的是,他计算了这些波的速度,发现是光速!在1864发现这一事实后,他预言性地写道:“这个速度如此接近光速,似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光本身就是一种电磁干扰。”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历史上第一次,光的奥秘终于被揭开了。麦克斯韦突然意识到,日出的辉煌,日落的红色火焰,彩虹的绚丽色彩和天空中闪烁的星星,都可以用他匆忙写在一页纸上的波浪来描述。今天我们认识到,整个电磁波谱——从电视天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微波、伽马射线——只是麦克斯韦波,也就是振动的法拉第力场。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自身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分为冷光源和热光源。图为人造光源。实验证明,光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大约是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波长在0.77微米以上至约1000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低于0.39微米至约0.04微米的称为“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照相的方法来测量和检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推广到红外和紫外领域。甚至X射线也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波谱的一部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可以看作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粒子,简称光子。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金表作为定义“米”的标准,并一致认为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 m/s,与当时米和秒的定义一致。后来随着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光速的数值发生了变化。米被定义为光在1/299792458秒内走过的距离,光速用“C”表示。光是地球上生命的来源之一。光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载体或传播媒介。据统计,人类感官从外界接收的全部信息中,至少有90%是通过眼睛传递的...当一束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波,包括红外线,比微波的波长更短,频率更高。因此,从电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发展到光通信是一种自然而必然的趋势。普通光:一般来说,光是由很多光子组成的。在荧光(普通日光、灯光、烛光等)下。),光子之间没有联系,即波长不同、相位不同、偏振方向不同、传播方向不同,就像一支无组织无纪律的光子大军,所有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无法统一行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上,法线两侧,光路可以反过来。光源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首先是热效应产生的光。阳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蜡烛和其他物品也一样。这种光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色。二是原子发光。涂在荧光灯管内壁的荧光物质被电磁波能量激发产生光,霓虹灯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原子发光有自己的基本颜色。第三种是同步加速器,发出的光能量强大。这是原子炉发出的光,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种光。光的色散多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称为光色散。牛顿在1666年首次用棱镜观察到了光的色散,将白光分解成彩色的带(光谱)。色散现象表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或折射率n=c/v)随光的频率而变化。光的色散可以通过使用棱镜、衍射光栅、干涉仪等来实现。白光是由红色组成的。红、橙、黄、绿等颜色称为单色光。色散:多色光分解成单色光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为光色散。利用棱镜或光栅作为“色散系统”可以实现色散。多色光进入棱镜后,对各种频率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种多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转,所以离开棱镜时,它们被分开色散,形成光谱。光的电磁理论表明,光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理论。电磁辐射不仅与光相同,而且具有相同的反射、折射和偏振性质。麦克斯韦的理论研究表明,空间电磁场以光速传播。这个结论已经被赫兹实验所证实。麦克斯韦在1865得出结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根据麦克斯韦理论,c/v=√( ε* μ)其中C是真空中的光速。ν是光速在介电常数为ε,磁导率为μ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因为c/v=n(折射率),所以n=√( ε* μ)的所有关系给出了物质的光学常数、电常数和磁常数之间的关系。当时从上面的公式中没有看出n应该随光的波长λ而变化,所以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后来洛伦茨在1896创立了电子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介电常数ε取决于电磁场的频率,即取决于波长,从而阐明了光的色散现象。光的电磁理论可以解释光的传播、干涉、衍射、散射、偏振等许多现象,但无法解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能量量子转化的本质,需要现代量子理论来补充。关于光的本质的理论。17世纪是牛顿等人倡导的。这个理论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粒子,从光源到被照物体是直线传播的,所以可以想象成发光体向被照物体发出的一束高速粒子。这一理论直观地解释了光的直射和反射折射现象,已被普遍接受;直到19世纪初发现光干涉现象,才被波动理论推翻。1905提出光是一种具有粒子性质的物理对象(光子)。但这个概念并没有抛弃光的波动性。这种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是量子理论的基础。关于光的本质的理论。第一个提出光波的人是惠更斯,一个与牛顿同时代的荷兰人。他在17世纪创立了光的波动理论,与光的粒子理论相反。他认为光是一种波动,波动是由发光体引起的,和谐是靠介质来传播的。直到19世纪初发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这个理论才被广泛认可。19世纪后期,在电磁学的发展中,确定了光其实是一种电磁波,而不是声波那样的机械波。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奠定了光的电磁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光的传播、干涉、衍射、散射和偏振等许多现象。但无法解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能量量子化转换的本质,需要现代量子理论来补充。光的色散折射率随光波频率或真空中波长而变化的现象。多色光在介质界面折射时,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每种颜色的光因折射角不同而相互分离。1672年,牛顿用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色的波段,这是人们做的第一个色散实验。通常用折射率n或色散比DN/D λ与波长λ的关系来描述色散规律。任何介质的色散都可以分为正常色散和异常色散。多色光分解成单色光形成光谱的现象。让一束白光照射在玻璃棱镜上,光线经过棱镜折射后,会在另一侧的白色屏幕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颜色排列是靠近棱镜顶角的红色,靠近底部的末端紫色,中间是橙、黄、绿、靛。这个光带叫做光谱。光谱中的每种颜色的光都不能分解成其他颜色的光。称之为单色光。与单色光混合的光称为多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阳光、白炽灯和荧光灯发出的光是多色光。当光照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如果对象是透明的,仍有一部分穿过该对象。不同的物体对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反射、吸收和透射,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黄色的光照射到蓝色的物体上,就呈现黑色,因为蓝色的物体只能反射蓝色的光,而不能反射黄色的光,所以如果吸收黄色的光,就只能看到黑色。但如果是白色,就反射所有颜色。光的本质:原子核外的电子获得能量,跳到更高的轨道。这个轨道是不稳定的,但是它会跳回来,释放一个光子,这个光子是光的形式。释放的能量不一样,不同光子的波长也不一样。什么是光?是一个值得研究,也有必要研究的问题。今天,物理学院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冲突。光的本质是基本粒子还是像声音一样的波(如果波在任何介质中传播)对以后的研究都是有指导意义的。目前比较合理的观点是,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就像水滴和水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