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夏朝是如何诞生的,真正的“大禹治水”是怎样的?
现在几乎一致认为,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源于对真实洪水的记忆,或多或少包含了历史事实。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其史实对我们意义重大,大概就是因为这场洪水,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这个神话的历史背景,并进一步调查细节。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枪控水失败,朱融为什么要杀他?在帝尧时代,朱融不掌管刑罚,而是由皋陶掌管刑罚。
首先我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Gun(共工)用“堵”的方法抗洪。但这种治水方式引起了其他执政者的不满,文献中也有明确表述。《淮南子原道》一文说:“夏颖是三种人的城市,群臣簇拥,海外有奸诈之心。”按照上面引用的《国语·周》的说法,“防江河日下”的结果是“害天下”,所以“帝福,庶民辅,灾乱共存,功毁。”按照《淮南子》的说法,庶人和对岸诸侯应该都是外族,而不是和鲧一个部落。
想必当时的史实是,以枪为首的部落在公地(今芮城县)阻挡了洪水的入侵,使黄河无法从北支泄洪,导致河水改道,泛滥成灾。黄河中下游诸戎系部落首当其冲。于是以昆吾、犍为为首的朱容宗从濮阳向西进攻,最后流放了鲧。
洪水以来,人们就感觉到黄河中下游部落众多、各自为政的局面会造成很大的灾难,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来协调。于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诞生了。换言之,包括齐桓公和晋文公在内的夏商周政权的诞生,都与协调黄河上下游关系的需要有关。夏商周的交替和斗争,基本属于河流中下游之间的斗争。
夏朝的诞生,如我们所说,是因为治理黄河洪水的需要。虽然鲧被流放,但中游部落还是占了上风。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当即由推荐,在去世之际授与朝廷。”《史记正义》引用皇帝的话说:“禹禅而顺,禹为皇位,以责陶伟为最圣,而荐之于天,必有禅意。达不到禅,就死在皋陶。”出生于曲阜,后居,或居英六,或居许,总之,在黄河下游。从这个记载我们推测,这个黄河中下游的部落共同体开始建立的制度应该是“轮流执政”,即中下游的部落轮流执政。
在民族学调查中有许多这种系统的例子。杰克。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古迪(Goody)指出,在这种制度下,接班群体往往倾向于分成两个群体。当一方的领袖是国王时,另一方的领袖将是他的副手。但是中游的部落破坏了这个系统。轮流执政制度的破坏也标志着专制国家政权的建立。之后夏朝的几次大变革,如利与悟之争、夷与夷之争、韩卓与夏之争,都与轮替统治制度的破坏和单一政权的建立密切相关。早就有人说这是华夏和东易之间的矛盾,许也深表赞同。在我看来,说两大文化集团的矛盾还没有抓住关键,关键是上下游之争。
商汤起源于伯,一般认为在河南濮阳。他在渤遇到了诸侯,然后,他回到黄河,在明条与夏杰作战。这里必须提到商汤的重要助手伊尹。他出生在沈悠的崆峒山。据记载,他还擅长治水。在《关疏篇》中,他说:“一阴能控轻重,开闭闸门,止住洪水,这与的成功有关吗?。"因此,商朝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治水。在这场斗争中,下游部落占了上风,从此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
周人迁居渭水流域后,稳步发展,逐渐向四面八方扩张。周人东扩的关键一步是于(山西)和芮(今山西芮城县)的投降。这两个小国的斗争,靠的是文王。当他们看到舵柄在一周内断裂时,他们羞愧地离开了。周人民军进入黄河中游。从此,周人在东方的发展势不可挡。直到兵临金梦,决战于木叶。钱穆极力主张周氏起源于晋西南。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和夏朝一样,是黄河中游的部落政权统一了下游。
东周以后,周天子地位日益下降,没有能力控制诸侯。齐桓公应付自如。据《孟子·高姿·夏》记载,公九年(前651),桓公率领诸侯国在葵丘会师,其第五条命是:“不防,不遏制,不封不告”,试图通过“不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可见霸王之举。齐桓公的霸权是下游力量战胜了中游力量。继之后,称雄,下游的郑、宋、魏、曹纷纷附体,中游再次大败下游。可见,由于黄河的特殊性,必然存在一个能左右中下层的权力核心。整个先秦政权的兴亡史都可以聚焦在这一点上。当然,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