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廓街是西藏历史的缩影?

经过多年的不断扩建和发展,八廓街由八廓街东街、八廓街西街、八廓街南街和八廓街北街组成。它是一个多边形的街道环,周长约为1,000米。街上岔路很多,沿途分布着各种古迹。

在转弯路口,建起了高大的“觉雅大金”法轮柱。藏族姑娘到16岁时,会在“觉雅大金”桅杆前举行庆祝成年的仪式。

翻经是有具体时间的。每天傍晚,互不相识的人会聚集在大昭寺,严格按照顺时针方向沿着大昭寺周围的环形道路行走。

大昭寺周边是藏传佛教信众转经的最重要路线,每天都有信众来此。他们来到大昭寺拜佛,在光滑闪亮的石板路上投下长长短短的影子。

法兰西宫北面是一座三层小楼,顶上是红草墙,是清朝驻藏大臣的衙门。后来从雍正帝开始,派驻西藏的大臣被派去管理西域。直到辛亥革命,清廷才派出84名大臣驻藏。

在转经路的终点,有一个叫松曲热的小广场,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前在大昭寺召集大法会的时候,藏传佛教界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公辩会,以获得兰巴格西的考试。

夏茅嘎布是八廓街有名的老店,由尼泊尔人巴苏拉纳创办。夏茅嘎布的意思是“白帽子”,因为那时候藏民还不能称之为“巴苏拉那”。当他们看到他头戴尼泊尔白帽,在店里忙着打理生意时,都亲切地称他为“夏茅嘎布”。久而久之,巴苏拉纳将店名改为“夏茅嘎布”。

夏茂嘎布刚开始做羊毛生意。巴苏拉纳从拉萨各个物业收集羊毛,运到尼泊尔交换糖果、布匹等生活用品,最终在拉萨建立了西藏第一家洗毛厂。除了卖羊毛,巴苏拉纳还做清油、酥油等生意,利润丰厚。

雪域唐卡店是唐卡艺术集中展示的地方。它的主人是西藏著名的唐卡艺术家子丹朗杰。唐卡是藏区的卷轴画,多画在布或纸上,再用绸缎缝制装裱而成。上横轴上有细绳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致的轴头。这幅画覆盖着薄丝和双丝带。

佛教唐卡装裱后,一般请喇嘛念经加持,背面盖喇嘛金汁或朱砂手印。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为考究,颜料鲜艳耐久,具有浓郁的雪景风格。

唐卡大多是关于藏族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凝聚了藏族人的信仰和智慧,记录了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了藏族人对佛祖无与伦比的感情和对雪域故里的无限热爱。

八廓街外围比较宽敞,达官贵人都在八廓街外围修建了自己的住所。当时的八廓街是拉萨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包罗万象,无所不在。

八廓街的街面上到处都是藏式建筑,有的白墙红顶,金碧辉煌;有的落满灰尘,墙壁歪斜破旧。

在八廓街,有最初的政府、地方法院、监狱等机构,也有后来的商店、摊点、手工作坊。有贵族、僧侣、学者、木匠、画家、裁缝等工匠和平民。

在小摊位和帐篷下,是绵延进去的小店,小店里有各种五颜六色的交易。

在八廓街的手工作坊里,人们还生产地毯、藏被等生活用品。可以说,八廓街已经成为西藏物资的集散地和西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始风貌。街道是用手工打磨的石头铺成的,旁边还有老式的藏式房屋。街道中央有一个巨大的香炉,日夜放满了烟花。

街道两旁店铺众多,有100多家手工艺品店,200多个摊位,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经珠、贡品、松柏枝等宗教用品。

有坐垫、围裙、兽皮、马具、鼻烟壶、火镰刀、藏被、藏鞋、藏刀、藏帽、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风干肉等生活用品。

还有唐卡画、手帕、地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董、西藏各地的土特产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此外,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

街上的名胜古迹很多,有虾米院、静音院、喜德寺遗址、仓廪庵、小清真寺、12拉康。

在这里,早晚信众以顺时针方向绕大昭寺转一圈,这也成为这里重要的民俗文化景观。在这里,餐饮的主体是藏味,喝酒之前要敬天、敬地、敬神。

除了藏族风味,这里的餐馆也有丰富的其他种类的食物,各种风味的食物,如广东菜,北方菜,湖南菜等。,川菜是最多的

集宗教、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千年八廓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西藏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缩影。

八廓街上的祈祷转经筒

八廓街上的一个摊位。

八廓街上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