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历史

明初沧州发生的最大的事是“太子扫北”。沧州民间长期流传着那场可怕的浩劫——“靖南之战”,民间称之为“燕王扫北”。这实际上是一场王位争夺战。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朱元璋病死。朱允炆即位后,次年改称文健,史称建文帝。文健皇帝即位后接受了他最近的大臣们的建议,计划削减诸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朱迪被封为王子,住在北平。文健削减了诸侯,这引起了王子的不满。当文健试图触碰燕王时,早已做好准备的朱迪降服了钦差大臣,发动了叛乱。燕王以诛杀文健身边奸臣为名,挥师南下,史称“京南之师”。朱允炆随即出兵北伐,于是在北平以南的广大地区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当时的沧州处于“截口”上,战事无数,士兵越界不绝,是重灾区。百姓几乎全军覆没,所以沧州人把那场战争称为“太子扫北”。随着战争,兵荒马乱,动不动就有百万兵,进进退退,践踏土地,践踏人民。燕军攻城掠地,杀了俘虏,掉在坑里。无论军民,凡是不服从的,一律格杀勿论。邦联军队将不可避免地伤害人民。战争的灾难持续了三年多,人民即使没有被杀,也会饿死,冻死,病死。更悲惨的是,燕王决定直扑南京时,由于兵力不足,大批青壮年被迫从军。十六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男人。还有杀妇孺,烧房子填水井。有些地方,整个县城都荒芜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憎恨这场战争。600年来,沧州民间一直流传着“太子掠北”一词。就是这场非常惨烈的战争,造成了沧州6万多军民的死亡。古城全毁,周围百姓逃之夭夭,一个人也没有。后来这里不允许移民,州政府搬到了运河岸边。

在这场战争中,大部分村庄被毁,大部分聚落地名消失,只剩下471。在战争中留下的人们重建家园时,把断壁残垣作为村名“屏障”,只剩下几栋房子作为村名“刘赦”,给人们留下了世世代代难忘的印象。明朝永乐初,朝廷迁都山西洪洞县、滦州、直隶永平府、江苏南京、安徽凤阳、山东即墨及浙江、陕西、兰州数十万人,充实都城区域。大部分沧州移民是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前后迁到这里的。今天沧州的6290个聚落地名中,这一时期形成的有4297个,占总数的68.3%,基本形成了沧州聚落地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