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书社和历史人教版有区别吗?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力是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知识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如果不想被淘汰,就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也就是说,有学习的欲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独立、个性的发展。显然,“一校一本”的国家课程体系和“万人一本”的培养方式当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从只针对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仅仅是为大学培养合格的新生。当高中毕业生有可能继续深造或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应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强调的。

此外,本次新课程改革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趋势的自觉适应。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往往认为课改就是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有六大“变化”:

1.在课程目标上,反对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以化学为例。在过去,我们只是清楚地告诉你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现在我们往往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上,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更加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的是强化了技术、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同时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生活、科技相关的“活”知识。

4.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学生要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学会合作。

5.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分强调筛选和选择,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些基础不好但很努力的同学只考了58分,不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鼓励他更自信地学习。

6.在课程管理方面,过去国家课程和教材基本是统一的。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完全一样;老师上课不“贴近课本”;学生的“问题”增多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高中入学不仅仅是成绩的问题。

【编辑本段】目前有哪些突出的变化?

从长远来看,这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对传统高中教育模式的冲击很大,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但是,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需要的是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高中新课改“最关键”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也就是说,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为了帮助学生选课,教育部将高中课程分为八大学习领域:语言文学(包括中外文);数学;人文社会(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部分);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部分地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和美术);运动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只要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获得一定的学分”,至于在一个领域学习哪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选择中文而不是外语。

新课程还把同一学科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教材也是按模块编写的。一般一个模块36小时2学分。学生可以选择经济学常识模块或者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模块等模块。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其实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选课。

新课改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其中,有高中生自身的问题。比如高中生对社会了解不深,对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未来能做什么,所以不知道选什么课程。有父母的问题,父母期望的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他们选课应该听谁的?学校有问题吗,学生想上的课程,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都满意吗?还有社会问题,相对统一的高考,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不能让我们“为所欲为”。

所以,新课改的方向是对的,需要我们努力追求,但短时间内完全“达标”是不现实的。说“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有道理的。

目前应该积极做的是:让学生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课;学校要探索有利于学生选课的“走班制”教学模式;应认真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要做好,发挥作用。这几个方面可以说是衡量新课改是否真正启动的主要标志。

师生关系变了吗?

10到12人配一个导师。

课改后,大一新生在高二第一学期后会逐渐学习选修课,这是他们与往届学生最本质的区别。今后,每名10到12的高中学生都将配备一名专门的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发展方向和选修课程。

未来高中学习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志向与愿望、公民意识、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等六个方面的能力。在三年八个领域15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分别选择文理、艺术、研究或技术的模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将由学生、导师和家长来决定。

如果我没有通过考试,我可以重修学分吗?

复试可以补考

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学生选修课的比例只占总课程的1/5。但选修课开始后,由于学生可以选择各科不同的模块,传统的行政课在选课制下会被打破。学生选课后,会在不同的模块组成新的班级,也就是“跑班”。所以,每个高中生以后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化课程。

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必修课和选修课累计学分不低于144分,方可毕业。目前一个模块36学时,两个学分。如果学生在学分考试中失败,他们可以参加补考。但是,补考会进入学分复试环节。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的考试系统正在开发中。以后高中生通过考试,学分学习,综合素质评价,得到整个高中学习的总成绩。

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以北京为例),全市各区县使用的教材已基本确定。除政治、化学、体育外,其他科目两套教材,各区县根据安排选择一套教材。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选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此外,北京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地图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的教材也入选本次高中课改。

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教材也将按模块设置,因此部分学科的教材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但“学生实际学习内容总量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大。“以前学生的教材是以学期为单位的,课改后一个学期相当于两个模块的教学时间。

以前本市的高中教材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教材增加了很多现当代的知识。“教材的选择和结构设置更倾向于时代,让学生的学习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