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都镇的基础设施

邮电通信设施从无到有,逐步完善。1953年4月,三都邮政营业所开业,是县内自办分支机构的开始。1959年,三都邮电支局开始机要业务,有1专职机要人员,负责资兴矿务局等单位机要文件的传递。1984年实行乡村邮差制度,开始收发国际挂号信。1985市邮政局在三都开设了集邮营业部。1998,市邮电局在三都建立移动通信基站。2002年7月,三都实行投递制度改革,根据区划和人口密度设立邮政社区服务站,延伸投递服务,报纸、信件、小包裹基本投递到户。2011年有1个支局,邮政业务总量50万元;

郴州-三都长途电话电路于1961开通,三都-郴州单通道载波电话电路于1973开通。1976,三都到长沙的电话线开通了。1993年,资兴农村电话进入超常规发展状态,三都支局开通西德产EWSD程控交换机3896台。电信企业4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425户,电话普及率40%;手机用户7432人,互联网用户2642人。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56万元。三都有线电视台建于1993,后改为三都有线电视台;1998建有线电视台配平板,现改为资兴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平板区..2011年有1个支局,邮政业务总量50万元;电信企业4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425户,电话普及率40%;手机用户7432人,互联网用户2642人。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56万元。有线电视用户9069户,入户率78%。

4月,1951,中国人民银行资兴县支行在三都设立营业室,9月,1953,三都营业室变更为资兴煤矿支行。1984中国农业银行资兴县支行在三都设立营业所。6月1952中国交通银行在三都设立办事处,6月1954中国交通银行变更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因此,三都办事处升级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资兴县支行,负责煤矿固定资产投资管理。1966年6月,资兴县建行被撤销。1953,县保险公司在三都设立保险服务站。三都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主要盛产烟煤。种植业:主要生产水稻、红薯、花生、芝麻和油菜。盛产蔬果,山林:以杉、竹、油茶为主,副食以米酒、谷酒、红薯酒、烧酒、白露酒、老酒、水酒、糟酒、糊酒闻名。三都的特产保质保量,不仅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还大量销往外地。强大的经济生产能力不仅促进了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资兴和郴州。

最著名的是铭文胡椒。夏秋季节,北集乡周边土壤干燥,有伞状株高、上座率高的连片辣椒。其果实有的又大又圆,肉质丰富,因形似灯笼,故称灯笼椒;有的又长又尖,最长的有30厘米,最重的有100 g,因形似牛角而得名牛角椒。如果去掉籽,裹上肉馅,放油锅里炸,撒上葱、味精、酱油、生粉等调料,色、香、味更佳,往往成为餐桌上的佳品。牛角椒味道辛辣,微甜,最适合油煎辣椒,有开胃健脾的功效。所有来资兴的客人都会点这道菜。北集乡一带种植辣椒历史悠久。80年代末,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但由于杂交辣椒品种的影响,北吉县的大辣椒品种没有提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刘桦湾,位于三都镇三都村,是资兴市保存最完好的湘南古民居群,约有400间房屋,占地约30000平方米(45亩)。它始建于明朝,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建筑整体朝南,地势东高西低。距离从东到西匹配。门前荷塘清香,河水潺潺,古树参天。流花湾古民居有三个村民小组,100多户,400多人。村民大多姓袁,据说是唐朝征伐南方的将军袁雪原的后代。相传流花湾原名刘家湾,属刘。柳花湾村的创始人袁买下刘的房产后,根据谐音将其改名为柳花湾,意为“历史悠久,流光溢彩”。刘桦湾是出类拔萃的,有12名学者和5名学者。旧馆前门至今还挂着一块“进士”牌匾。牌匾上镌刻着“元,道光乙未年赐秀才”的鎏金书法。刘桦湾不仅是中国资兴红色革命的摇篮,也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完好的湘南古民居群。中华民国17 (1928)年3月13-16日,中国共产党资兴县苏维埃政府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流花湾(中国共产党党员袁才奇的祖籍)召开,会上作出决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刘桦湾当时积极参加革命,其中40多名中青年参加了湖南暴动,上了井冈山。2014年,资兴市委市政府开始建设以流花湾古民居为核心的流花湾休闲旅游体验区,是资兴休闲旅游体验的主要承接地,是东江湖旅游的重要延伸,是连接回龙山和东江湖的重要节点。2015年7月4日,三都镇举办了中国东江湖首届荷花节,活动圆满成功,吸引了数万游客。

上东村有资兴市树冠最高的野生枫香树,DBH 1.4m,高36m,冠幅530m2,树龄200年。

“九岭半”是指资兴陈刚岭下的九个半自然村落。分别是黄长岭、三元、石头丘、龙嘴、六会塘、中沙洲、下包家冲、恒春塘、下西山岭、圪碑,其中圪碑最小,只有一半,所以是九个半。这九个半自然村落虽然各有名称,但都属于袁的同一个祖先,而且彼此距离很近,所以当地人统称为“九脊半”。

“山下九脊半”属于三都镇陈楠村。陈楠村的村民大多是袁氏家族。袁氏家族在宋代开始在建村,而黄长龄来自对面的木瓜塘自然村。具体年龄没有记载在族谱里。村里参与族谱编纂的袁斗生老人说,黄长岭在建村之前和建村之初就有一个旧名——思山冲。至于后来为什么改名为黄长龄,应该是吉祥!至于石头山的村名,村民们口口相传,是因为修建堂屋时,神社下面突然出现了一块大石头。虽然这些村庄的具体日期不得而知,但村民们非常确定一件事,那就是“九岭半”下的其他八个半自然村,都是从黄长岭村发展而来的。所以黄长岭是“九脊半”的发源地。据统计,黄长岭有一座祠堂屋,6座横堂屋,105座古宅,连成一排,青砖青瓦。进了祠堂,只见三井二井的古堂,高大雄伟。因为刚装修过,干净整洁。两边的木窗上雕刻着八仙图案、龙、凤、蝙蝠等吉祥动物。大殿的木柱、门窗、横梁重新粉刷,破损的地方按照原貌修复,让人不那么担心急需保护。村民们最引以为豪的是院子里厚厚的绿色石板,上面刻着三个圆形图案。中间较大的图案两边雕有鱼和龙,寓意鲤鱼跃龙门,双龙抢珠,寄托了祖先对村里多才多艺的希望。随着人口的增加,三元、圪碑、黄长岭三个自然村已经连在了一起,曾经分隔的水塘、田地上也建起了房屋,几乎看不到这些自然村之间的界限。而且西山岭下的自然村在解放前逐渐衰落,现在已经消失了,所以九个半其实就是八个半。

陈刚岭位于陈楠村。形似钟,山不高。海拔大约两三百米。它以其古老的书院——陈刚书院而闻名。据书院书上的碑文记载,书院创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为袁氏始祖所建,用于“引子择胜地为亭”。程刚书院(咸丰七年并入成水书院)建于姚刚。据说清朝以前,只要山头上敲鼓,就一定了。明末清初,是资兴的一景,人称“陈影”。袁是资兴最流行的名字。北宋初年起,袁的先民迁徙到城陵岭山脚下,并逐渐在城陵岭周围发展起来。截至目前,城陵岭周边分布着10个袁氏古自然村,其中木瓜塘自然村是袁氏较早定居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金鸡之乡”。根据《袁氏族谱》中关于学苑墓地的记载。他原是江南吴江县(今属安徽一县)汝南人。之后,唐做了三年的秀才,被授长沙府长职。后唐明帝元年,升任晨阳知府。因连年动乱,辞官迁居兴宁(今资兴)澄江里。他的长子袁琼(前礼部尚书,文渊阁学士)退休后住在城陵矶山下,城陵矶现在是陈的首都。城陵矶的人口主要是汉族和瑶族,他们最关心生日,尤其是国庆节。他们很重视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节,主要做的是婚礼用酒、生日用酒、葬礼用酒,其次是盖房子。过年拜年的“长子”“次子”,酒里的“四敬”“三敬”,四敬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祖,四敬长辈,三敬多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或一敬祖,二敬高唐长辈,三敬对方,还有很多民间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的有意义的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