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导论?

类别:文化/艺术> & gt文学> & gt小说

分析:

《史记》简介

《史记》原名《太龚铭书》,为西汉司马迁所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写法。全书一百三十篇,分五部分,即十二世纪(记录帝王政治痕迹)、八书(记录各种法律法规)、十表(记录重大事件)、三十世家(记录侯国兴之死)、七十列传(记录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共五十二万字。它记录了汉武帝至汉明帝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大胆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黑暗腐朽的一面。比如《酷吏传》反映了正史的残暴,《魏·安侯传》提醒了外戚们的争权夺利,都写得很好。甚至对封建帝王的劣根性,如汉高祖的无赖、讹诈,梁武帝的大喜,鬼神的迷信,都以毫不掩饰的笔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是难能可贵的。书中对各行各业的人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述,尤其是对下层人民的才能和功绩。《陈涉家族》是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高度赞扬他推翻秦朝统治的“第一件事”。《刺客列传》歌颂了荆轲、聂政等刺客的反暴力精神。《魏公子传》着重赞扬了后羿、朱亥这些普通百姓的智慧和侠义。《货殖传》通过描写商人的活动,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崇尚卓越者、医生、预言家都在书中留下了生动的剪影,构成了一幅色彩斑驳的社会生活巨幅画卷。此外,作者“记录”所描述的人和事的态度是,由于后来都是正史,所以《史记》的思想价值很高。当然,《史记》也有其局限性。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还是唯心主义的,有些记载不适当地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关于封建迷信的神异谣言还没有完全消除,宿命论也时有流露。

《史记》是另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樊哙、李广、荆轲、蔺相如、新凌俊等,给人以巨大的吸引力。作者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和典型的细节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鸿门宴》的场景,在阴险的宴会场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让相关人物的性格活了起来。叙事技巧,剪裁精良,简洁恰当,充满故事性和戏剧性。如《廉颇蔺相如传》通过截取完宝归赵、渑池相会、与廉颇交往三个片段来概括蔺相如的事迹,不仅集中在叙事上,在人物形象上也非常突出。《史记》还借鉴了大量的民间口语,语言简洁生动,尤其是书中人物的话语,写得语调清亮,形象生动;叙事中带有强烈的色彩感,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力量。这些成就使《史记》成为古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深远的影响。唐宋以后,古文作家把它作为写古文的范本,后来的戏曲、小说也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至于作家“带着怒气写作”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被保留了下来。鲁迅被誉为“史家绝唱,空白诗离骚”(《中国文学史大纲》)一点也不过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死后略缺的。汉武帝列传、三王世家列传、乌龟列传、日本列传,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医生楚孙绍博士增补,并补充了汉武帝后期的一些材料。比较流行的注释有裴植的《南朝史记集》、司马振的《唐代史记研究》、张守节的《唐代史记正义》、龟田朗的《史记注释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