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历史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早在6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存在并繁衍。青岛过去叫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决定设防胶澳,青岛建立[1]。但青岛历史悠久:西周时,在青岛建立了外国(今蓝村)、莒国(今胶州)。东周时期,即墨(今平度古店镇)是齐国第二大城市,是东方的统治中心,西周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秦朝分三十六郡,其中胶东县琅琊郡、即墨郡位于今天的青岛。琅琊(原胶南)也是秦朝唯一的沿海郡。秦始皇曾三次访问琅琊(原胶南琅琊台)[7]。西汉时,建立胶东,定都即墨。武帝登基前封他为胶东王,登基后封他的弟弟刘基为胶东王。历代胶东王陵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葬,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墓葬。西晋的布奇城(今青岛市下辖城阳区)成为长光县的县政府,说明印度寻求回国,在崂山登陆,长光县令李悝访问布奇城翻译佛经。南北朝时,该城不受东青州管辖。唐代,密州(今胶州)板桥成为著名的通商口岸,并建立了北方唯一的城市航运部(海关)。在宋代,它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市舶司。明代设立鳌山卫、灵山卫(今黄岛灵山卫镇),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熊亚所(入即墨凤城镇),灵山卫辖下河所(今黄岛琅琊镇)、王徐寨所。许定邀请青岛港,沧口港和金口镇被允许贸易,使即墨富裕。近代1897,165438+10月,德国以“巨野宗教计划”为借口出兵占领青岛,于是德国远东舰队司令部设在青岛。康有为借此机会上书光绪,引发了戊戌变法。1898年3月,清政府签订《胶州湾租界条约》,胶州湾畔的小渔村成为当时远东最繁忙的工地,作为自由港被拉入世界格局。威廉二世国王将租界内的新城区命名为“青岛”。[8] 1914,一战爆发,青岛成为亚洲唯一战场[9]。同年11,日英联军占领青岛。一战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全部交给了日本,于是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了纪念那次运动,青岛修建了五四广场,现在已经成为青岛的新标志[7]。1922 65438+2月,中国收复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监理处(后改为胶澳商埠局),管辖青岛,直属北洋政府。4月6日,1929,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改胶澳商埠局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同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指定青岛为特别市,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10]新中国成立后,青岛于1984年5月4日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86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1】。1992,国家级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保税区成立。2003年,国家级青岛出口加工区成立。2004年,国家级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挂牌成立。2006年5月,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挂牌成立。[12]2008年,国家级青岛保税港区成立。2011 6月1,国家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青岛为核心城市和龙头城市[13]。2012经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划分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六区四市和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四个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