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昭通市夏商属凉州,周属窦底店、大雄店,春秋属Mimo,属秦魏蜀郡,西汉属犍为县,辖诸提(今昭通、鲁甸、大关、演金、水富)和南广(今宜良、镇雄、威信、高县、珙县、四川)。三国是蜀国。两晋南北朝时,仍设朱迪郡,曾设南光郡。隋设,唐分别设、解州、衢州。南诏是拓东的使臣,部落首领都是自己一方的。合并后有乌蒙、乌萨、芒部、东川四部,其中乌蒙最强。宋代大理分为乌蒙、门盘、芒布、伊娘、伊Xi。元代设乌蒙、芒部、东川。明朝洪武年间,由四川布政司管理,称乌蒙、芒部、东川。
清雍正五年(1727),四川划归云南省管辖,设置乌蒙、镇雄、东川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次年,镇雄府降为州,属乌蒙府。清雍正九年(1731)滇黔桂总督鄂尔泰认为“无知者什么也不懂!”、“前容易见暗”、“后容易明真相”,雍正帝允许乌蒙改为昭通府。设恩安县为治所。弃天梯(今土城),在尔木纳(今昭通市)建新城。清代中后期,昭通府辖恩安县(今昭通市)、永善县、靖江县(绥江县)、鲁甸堂(鲁甸县)、大关堂(大关、演金),镇雄直隶府辖镇雄县、威信县(威信县)、彝良府(彝良县),东川府辖会泽县、乔家亭(。
民国元年(1912)沿袭清末旧制。民国二年(1913),云南巡抚设道,管道官称观察员,裁堂设郡,县官称巡抚。昭通属滇中路,辖昭通、鲁甸、巧家、永善、大关、绥江、镇雄、彝良县、威信行署。公元6年(1917),演金县脱离大关。17年(1928),撤销滇中路,各县直辖。21年(1932),威信行署改为行署,23年(1934),设立威信县。1943年,云南省第一区(昭通)行政督察署成立,辖昭通、鲁甸、巧家、永善、绥江、演金、大关、镇雄、宜良、威信10县。
1948年,会泽从云南省二区(曲靖)划入昭通。1950年3月,昭通解放,云南省昭通地区专员公署成立。四月,称昭通行政督察署;3月,称云南省人民政府昭通专员公署;3月又叫云南省昭通专员公署。辖昭通、鲁甸、会泽、巧家、永善、绥江、演金、大关、镇雄、宜良、威信11县。1958+00年6月会泽县划归东川市。165438+10月,省人委决定撤销鲁甸县,并入昭通县;撤销演金县,并入大关县。到年底,“人民公社化”和政社合一治理了昭通、巧家、永善、绥江、大关、宜良、镇雄、威信8个县。1961年4月,省人委决定恢复鲁甸县、演金县建制,并于1962年3月报请国务院批准。1968年9月,昭通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1更名为昭通市革命委员会。1974,1 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云南省绥江县设立安福公社、横江区水东公社、水河公社20个大队(87平方公里),并在当地建立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实施时未移交绥江县,直属昭通市革委会。1978年8月,云南省昭通行署成立,1980年更名为云南省昭通行署。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水富县正式成立。同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昭通县组建城关、北栅、博禄、蒙泉等镇社14大队,建立昭通市。1983年9月,昭通县并入昭通市。1984,恢复乡制,废弃公社为区。1987,区乡体制改革,弃区为乡。截至1996年底,昭通市辖昭通市及鲁甸、巧家、永善、绥江、水富、演金、大关、宜良、镇雄、威信县173个乡(含19个民族乡)、33个镇、4个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