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官方立场是左派比右派大。为什么向右移动变成了升职?
在中国古代,是“左”还是“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期,中国是尊重权利的,所以皇族称为“权”,贵族家庭称为“权氏”或“权姓”。尊右卑左,表现在建筑和房屋上。有钱有势的家庭必须住在市区的右边,老百姓住在市区的左边。
在古代,官场的排名是不一样的,非常严格。高官是上位,低官是下位。古人尊右,“移左”即贬官。
至于交际场合,它的座位是向左的。因为古人坐朝南,左为东,右为西,所以“左”是座位上的尊称。《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新为迎接易门侯生,设宴款待宾客。然后“从车上骑下来,假左转”亲自去见他。
从东汉到隋唐宋,中国逐渐形成了尊左尊右的制度。期间左仆出手比右仆出手高,左丞相出手比右丞相高。元朝建立后,蒙古人改变了旧制度,规定要尊重权利。当时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改革以左为尊。这一制度在明清两代沿用了500多年。现在的戏曲舞台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和长辈总是坐在主人和晚辈的左边,体现了明代崇尚“左”的礼仪。
老子说:“圣人固守左道,不怨天尤人。有德约,但没有德约。”“左”就是尊重的证明。圣人持“左契”(借据的左半部),而不是强迫人还债。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开车经常出现“空左”(把左边的位置留给别人)。《史记·魏列传》:“子骑自车,空左,迎易门侯生。”而且古代座位是朝左的,左边的位置是空着给客人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