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的历史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遗产。历史包含了一个民族几代人的风风雨雨,也包含了成败之道和隐藏在事件表象背后的内在规律。以历史为视角审视现实,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的历史书籍和记录描述了五千年的变迁。从正史二十四史到各种野史、笔记、演义,中国人重视和珍惜自己的民族历史,这使他们无愧于“历史民族”的美誉。然而,陈旧的观念、晦涩的文字和卷帙浩繁的真实历史,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条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于是,在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的惨痛经历、旧史学的反思和新世纪初新史学的到来,一部新的中国通史应运而生。所谓“新中国通史”,是相对于传统旧史学而言的史书编纂体裁。在中国新通史问世之前,司马迁的传记式通史和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是两部古代通史名著。至于《通鉴年谱》、《通鉴简编》、《简编》中的《支一录》等各种编纂,都可以作为通史典籍,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而《新中国通史》则突破了经典模式,以“篇章式”编纂为代表体裁。就叙事内容而言,传统通史书籍大多以描述帝王政治史为主,而《新中国通史》的叙事内容则从朝代转向国家,从传统的“贵族精英”转向社会人,从政治、制度转向文化、经济、社会、宗教、艺术,且大多不再以“褒贬人物、罗列事件”为中心。分章、章、节的篇章体裁形式,有利于发挥叙事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比传统划分更容易表达作者意图和内容叙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