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画中的人在做什么?
《清明上河图》里的人都结婚了,放牛,甚至打架。反正他们什么都做。是汴京的现场图,相当于现在的全景照片。这幅画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堪称国宝。对北宋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看到。
《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画了500多人,30多栋楼,20多艘船,60多头牲畜。它既反映了北宋人民生活的繁荣,也隐含了许多社会问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史料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了解他生平的唯一线索是《清明上河图》的碑文。碑文记载,他是山东人,曾在翰林画院任画师,是为皇帝画肖像画和生活照的人。
当时的北宋鼓励文人进谏,所以很多文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宋徽宗进谏,而张择端则选择了以绘画的形式向宋徽宗进谏,于是就做出了这幅千古名画。可惜宋徽宗更喜欢奉承。他明白张择端做这幅画的用意,就随便签了个印,随便送人了。从表面上看,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幅生意兴隆,生活舒适的景象。其实很多细节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官民吵架,表达了官民矛盾的激化。瞭望塔空空如也,表达了消防管理的疏忽;城墙下没有守卫,甚至连防御都没有,表达了北宋对军事的冷漠等等。
《清明上河图》非常珍贵,绘画形式非常罕见,所以后人有对它的摹仿,比如明代的邱应本,就是仇英根据《清明上河图》的模型画的明代苏州城。清代清廷原是清代五位画家模仿清明上河图绘制的清代风俗图。这些画虽然都是仿制品,但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所以《清明上河图》带来的研究价值是无法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