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中,有多少水利工程被提及?
五次于(约公元前21世纪),父昆,姓,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传说中的首领,是中国最早治理洪水的首领。他把单纯堵正面的方法改为疏通的方法,取得了成功。他十三年治水,三顾茅庐的精神至今为人称道。他的治水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写了小说《治水》。孙帅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楚国(今河南淮滨县)思想家,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学家。公元前605年,他主持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七丝娄灌区。因该灌区两条引水河总长度超过100里,故在公元前598-591年领导下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的古北堂灌溉工程,称为安丰堂。它的周长是65,438+020里,灌溉所有的田地。迄今为止,2500多年来,它一直在灌溉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北西门豹,战国时魏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学家。魏文侯当政时,他担任叶凌,主持修建第十二条运河的灌溉工程。“西门豹立即派人挖了十二渠,用河水灌溉百姓的田地,所有的田地都得到了灌溉。”漳河上修建了无坝取水枢纽和12低溢流堰,引至12灌溉渠,既减轻了河流的洪涝灾害,又丰富了土壤。灭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后,李冰被任命为蜀守,领导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在灌溉效率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纪念李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修建了二王庙,李冰庙建于唐代。范仲淹(989-1052),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身贫农家庭,两岁丧父。他从小就雄心勃勃,渴望学习。26岁时,他成为了一名官员。文官参政(副丞相),武官为参议使(宋代副都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建议。他在水利方面也有不朽的功绩。恩泽的后裔龚凡堤建在江苏的东海岸。在治理太湖时期,我们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提出了“疏浚河道,修坝设闸”的治水方针,很好地解决了蓄泄、拦泄、水田的矛盾,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治水王安史(1021-1086),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政治改革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变法期间,他制定各种新法发展农业,其中《农田水利约束》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约束条例》的颁布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形成了“四方争农田水利,古堰塘,知事兴邦”的喜人景象。借助新法栗鹏,许多地方纷纷组织起来发展农田水利,形成了水利建设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