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牛奶事件是怎么回事?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8月由自然人出资成立。目前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成立短短几年,蒙牛业务收入从1116上升到全国乳企第二。
虽然可能有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但牛根生和郑俊怀,一起共事多年,在拳台上打拼多年,对财富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郑俊怀似乎想带走不属于他的东西,而牛根生却把原本属于他的财富拿出来。
1998,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伊利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分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突出。牛根生白手起家,历经老东家伊利的艰难和打压,在重重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后,蒙牛销量和市场份额超越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具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因挥霍10亿美元而声名鹊起!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
这种事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少见的!
传说背后隐藏着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为什么要和16帮过他的牛根生翻脸?牛根生为什么会在短短六年内凭空创造出蒙牛?六年来,牛根生和蒙牛对外界三缄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牛根生的家中,《人力资本》记者陈斌与牛根生长谈一夜,牛根生实话实说,终于揭开了牛根生和蒙牛身上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处死他,逼他造反。
人力资本披露:牛根生三次向郑俊怀递交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是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不是故意的!”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份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用手紧紧握住。
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1998上半年,牛根生作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突然觉得不对劲。他在伊利工作16,但是最近在资源使用上感觉有些不太顺畅,就是调动了一小部分资金,但是也有很多部门受到制约。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扫帚还得报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以牛佬为首的各个事业部。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中的威信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深信不疑,来自于他的为人之道,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次捐款一下子654.38+0万元;有段时间,通勤司机有事,牛根生替他做。一个新来的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直向别人夸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想停哪儿就停哪儿”;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赢得了一笔钱,买了一辆好车。牛根生折成四辆面包车,分发给他的直属部下;牛根生基本上把1多万的年薪分给了他的员工。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哥眼中的“陌生感”和“不信任”。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威望和良好的业绩,不会让郑俊怀和牛根生“反目成仇”。记者经过多方采访,终于从几位既了解伊利又了解蒙牛的老员工那里得到了真相。郑俊怀决定与牛根生“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同。当记者提及此事时,牛根生对此并无异议。
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力争上游,牛根生的战略思想是大胆前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增长”。但郑俊怀担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他会失去对伊利的控制权,这是他绝对不能允许的。这时,郑俊怀已经下定决心要让牛根生出局。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很难在伊利施展抱负。
牛根生曾三次向郑俊怀递交辞呈。第一次,第二次,郑俊怀说了句挽留他的话:“我不是故意的,你误会了!”牛根生不得不撤回辞呈。但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差。牛根生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第三次递交辞呈。牛根生把他的辞呈放在郑俊怀面前,第一次放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要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会因为我个人影响力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点难看,但还是说:“我不是故意的!”牛根生接过来说:“那我收回这份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的时候,郑俊怀赶紧用手紧紧按住辞呈,对牛根生说:“你先别管我们,我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牛根生一走,平时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场的人说:“伊利没有我有他,我没有他也有他!”会后,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告诉牛根生,“你不想辞职吗?那我就解除你的职务。我们采取一种过渡的方法。公司安排你去大学深造,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你必须离开500公里外的呼和浩特;第二,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两年。”“在伊利呆了16年,你的表现很好,员工很爱你。你突然莫名其妙的离开了公司,既不反抗也不叫喊。你真的能坦然接受这个现实吗?”记者问。
牛根生皱着眉头,非常感慨地说:“我当时很难受。我一生中有三两次非常难受。这是其中之一,几乎到了垂死的地步。”
反思:流放北大,十年破墙。
与伊利风雨同舟16年的牛根生,来到北大,整天骑着破自行车穿梭于教室之间。当牛佬坐在教室里时,坐在他旁边的所有学生都大约18岁。那时牛佬40岁。“我不知道这是光荣的还是可耻的。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什么的。整天和一些小女生小男生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太和谐。幸好我有社科院的文凭,当时就把自己定为‘访问学者’。”《访问学者》不好。牛根生必须先化解内心的委屈和痛苦,才能安定下来,融入陌生的校园环境。
“幸运的是,我能想得开。我的历史上有太多悲伤的事情。我18、19岁的时候因为忠义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被关进看守所审了3个月和2个月的行政拘留。幸运的是,我没有被判刑。后来呼和浩特政法委的领导来蒙牛考察,我认识了三分之一。那些年都是他们培养教育我的。”牛根生呵呵笑了起来。
“我20岁前经历过这样的事,后来自然好了,所以面子上还过得去。正好我没有上名牌大学,所以我很享受在名牌大学的学习。这段时间,我做了很多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讲座,想搞清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只有约翰·惠莱奈的腿、腿、脚、脚、脚、脚和嘴唇有危险。“当你坐在北大的教室里,你真的能放下脑子里的企业吗?”记者不相信老牛这么闲。
“不能放手!我听课的时候总是带着问题去。”牛根生说。
一位从伊利跟随牛根生的下属告诉记者:“牛佬从北大回来后,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做事的方式,都比过去成熟了很多。牛佬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自己在伊利16的种种经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压力反应模式转变为理性的思维模式。俗话说,一走三天,要刮目相看。想想吧。经过半年的苦心思考和总结,老牛一直比一般人想得更高更远。这种沉淀和升华在思想上取得了多大的进步?”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对牛佬来说,这一学期不仅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反思的过程。当他完成学习的时候,他脑子里可能已经形成了蒙牛的草稿。
无奈: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你想要我这样的人吗?”1998结束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到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前来招聘的人。“你多大了?”对方问。“40岁。”老牛回答。“对不起,你的年龄属于我们企业的下岗职工名单。”对方笑着直言不讳地回答。
牛根生并不是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牛佬当时的想法是,如果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乳业,看看自己的价值会被认可多少。结果他发现自己从事管理多年,其他企业都没人要他。其他企业不代表牛佬找不到好工作。得知牛根生辞职后,某乳业公司老板立即找到牛根生,开出高薪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下属说:“他们以为我的要求是白日做梦!”后来有人评论说这个企业没意识到牛根生是印钞机。
由于没有得到新主人的赏识,牛佬打算做点什么来解决他的生计。起初,牛根生想开一个海鲜摊。选了房子,考虑了模式。结果,一股“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以产生。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虽然离开了伊利,但是笼罩在他头上的伊利阴影并没有散去。
既然海鲜大排档干不下去了,我们能不能办个工厂给别人擦鞋?甚至没有!人们显然想“灭绝”,不想给老牛一一条“出路”。这时,原本跟随牛根生的一帮兄弟被伊利辞退,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闯出一条新路。这些人分别是:伊利液态奶总经理杨文军、伊利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制冷事业部总经理孙钰斌、伊利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除了伊利的人事、财务负责人,伊利各个事业部的负责人都来找过牛根生。
牛根生想了想自己的困境,然后对他们说:“丧者必胜!既然不允许我们做什么,那我们就再造一个伊利!让我们有一个新的名字。”结果大家都取名蒙牛。
第一件事是解决人们的问题
1999 1,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称为“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万,基本是牛根生夫妇卖伊利股份的钱。牛根生时期的蒙牛一成立,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就开始分批叛逃,总共有几百人。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不要抛弃“明”和“暗”。面对“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的“三无环境”,谁也不敢保证蒙牛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人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蒙牛的队伍。蒙牛新的管理团队中,牛根生只从外部请来了一个人,那就是原伊利党委副书记陆俊,他已经调任内蒙古证券任董事。牛根生曾对下属说:“一切竞赛都要从设计开始”。陆俊不仅是党政专家,还是乳业专家,证券高手。牛根生邀请她,目的很明确:一开始就要把蒙牛做成股份公司,让蒙牛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仅仅8个月后,1999年8月8日,“蒙牛”改制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飙升至1398万元,股份折算为1398万股,发起人为10自然人。按出资额分别为:牛根生、邓九强、侯、、邱连军、杨文军、孙宪红、陆俊、庞开泰、谢。其中,邓九强是呼和浩特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老板,为蒙牛提供冰淇淋和牛奶工业设备,后来投奔牛根生,成为牛根生的副董事长。谢是广东潮洲田阳印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之前在与“伊利”合作印刷牛奶和冰淇淋包装盒时,认识了牛根生,并成为的密友。后来与“蒙牛”合作,有一段时间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其他大部分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秘密谈判,虚拟经营
万事开头难!在呼和浩特一栋53平米的楼房里,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一张沙发、一张桌子、一张床,蒙牛的发展奇迹就此开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人才”。这些跟随牛根生的人,原本是伊利液态奶、冰淇淋、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管理、销售、市场以及原材料和设备方面都是行业内的顶尖人才。牛佬决定采用“虚拟经营”的方式,交换“人才”。几次开始“虚拟经营”的谈判都泡汤了,牛根生只好“修一条坦途,溜进去”。5438+0999 2月,牛根生通过秘密谈判,与哈尔滨某乳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牛根生派杨文军等8人全面接管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个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同时蒙牛的产品也得到了这个工厂的“新鲜出炉”。老牛是聪明人,借鸡生蛋只是权宜之计!1999 65438+10月到4月,身在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远程指挥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一边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与此同时,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名农民工,在远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开办了自己的工厂。
广告牌被砸了,每一片乌云都有一线希望。
1999 4月1日,呼市人民醒来,呼市主要街道旁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争创民族工业,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5月1日,48块“蒙牛”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就在人们讨论“蒙牛”余热的时候。蒙牛的广告牌被砸,让社会更加关注蒙牛,蒙牛开始变得“更加神秘,更加美好”。当时媒体记者追查蒙牛的新闻发言人,发现此人竟然是牛根生,曾经的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不想接受媒体采访,但很愿意和记者对话。在交谈中,记者发现呼和浩特就有这样一位很有个性的企业家。
当有记者问牛根生为什么被伊利辞退时,牛根生回答:“你叫我去死,我也得去死!”谁砸了蒙牛的广告牌?牛根生没有给出答案,在老牛看来,答案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宁愿让大家都知道。
蒙牛是谁的企业?牛根生说注册人不是他,因为环境危险,不允许他露脸。
蒙牛在克隆伊利吗?牛根生说不是克隆,是填补空白。他提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宝马和奔驰可以一起竞争,但发展得更好。
蒙牛能做好吗?牛根生说:“你要有给自己做鞋的想法,才能把鞋做好!”
保持低调,你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煮豆子烧豆子,豆子在锅里哭。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1999开头,牛根生虽然躲在幕后,但也没有逃脱继续被打压的命运。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的部分运奶车被中途拦下,牛奶被就地倒掉。
为了减少矛盾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迅速制定了“三奶不准”的政策:▲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就不干(不建奶站);▲蒙牛不做(不收)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会做任何与伊利收购标准和价格不符的事情。
同时,牛根生推出“中国奶都”概念,通过公益广告推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奶都”。“呼和浩特”这个口号在很多场合被提及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前面,给内蒙古所有乳企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直接的结果是,蒙牛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将自己的命运与内蒙古的整体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在提升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牛根生不是三头六臂,就算一天不睡觉,最多也只有24小时。他怎么能同时操作这么多东西而不被搞糊涂呢?
“如果一个人死了,可以再活一次,他当然可以用第二次生命做任何事情。改过自新是不可能的,但改过自新是可能的。在成为蒙牛之前,我养过牛,种过草,在乳业工作了265,438+0年。我经历了公司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21年后,我再次从零开始做乳业,我回过头来思考过去经历过的事情:那时候我每年都做什么,现在再做一次,做对的事情能提高效率吗?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能不再犯吗?这就是熟能生巧,头发很难长起来。”老牛说。
说到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其实不亚于对蒙牛的感情。
2003年,伊利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庆祝股份制成立十周年。令郑俊怀和所有伊利人惊讶的是,牛根生不请自来。老牛当场对伊利的员工说了一句话:“我在伊利工作16年,在蒙牛工作5年。我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伊利,我在伊利流的泪、汗、血比在蒙牛还多!所以说到感情,我其实对伊利的感情并不比对蒙牛少。”活动结束后,牛根生得到了一套茶具,现在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牛办公桌对面的茶几上。或许这证明了老牛对伊利的复杂感情,也或许这让老牛总会想起什么。不过,无论如何,牛根生在伊利的“情感行动”取得了成效,至少让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牛根生的伊利员工对牛佬产生了一些“其他”的看法。
再也不会了,再也不会了!
从2003年到2004年,一股“暗流”开始形成,一些媒体对蒙牛和牛根生进行质疑和诋毁。在一些地方,“黑势力”以“投毒”等方式威胁、恐吓蒙牛。
这个时候,蒙牛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可以用阳光来对付这种不择手段的手段。公安机关出面,“暗流”和“黑势力”被发现并逐一摧毁,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惩处。其中,某品牌策划公司全权负责以虚假新闻诋毁蒙牛。调查发现,XX公司变相订购合同金额600万元支持这家公司,诽谤新闻文章涉及数十家媒体,近百篇。案件查清后,当地政府拟定了对XXX公司的三项处罚措施:一是XXX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向蒙牛公开道歉,恢复名誉;二是XX公司可以对蒙牛进行诽谤赔偿600万元,由此造成的损失至少是该金额的10倍,赔偿经济损失6000万元;第三,XX公司以后再也不做,再也不做了!
当地政府征求牛根生的意见,牛佬说:“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和XX公司对半。XX公司的道歉损害的不仅仅是XX公司的品牌,更是大家的品牌,不需要道歉。6000万不是小数目。蒙牛的大部分员工都来自XX公司。就当这6000万是蒙牛给员工的学费吧。第三条,我接受。希望不会再发生,不会再发生!”老牛有句格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牛根生是这样理解自己的座右铭的:“其实就是‘和自己较劲’!有什么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如果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你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正比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叫‘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改50%对方不变怎么办?你还是要坚持‘和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况都不是这样。当你无数次‘和自己较劲’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大数定律的效力就会显现:你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了世界!”古语有云,哀兵必胜。其实牛根生很清楚,“忍”就是“心口一刀”。相比刚刚起步的蒙牛,如果抵制伊利的禁令,可能会激化矛盾。如果闹得不可开交,谁会和一个利税大户斗,帮一个小的?以退为进,性格颇为血性的老牛其实大有智慧。
知己知彼。突袭者赢了。士兵很快。
我们的独家披露:牛根生见到杨利伟时,对他说:“李伟,除了你的父母,你的妻儿,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战友,除了你认识的朋友,在所有你不认识的陌生人中,我最关心你的事情……”
“小区周边都是超市,所有产品都是免费品尝的。”牛根生知道自己无法在市场上与伊利对抗,于是把第一个目标定在了深圳。伊利刚刚在这里被打败了。伊利采取了先在媒体上打广告,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的老百姓基本都认可洋品牌的味道,伊利为此付出了几百万的广告费也没有成功。
牛根生深知伊利的短板和弱点,于是决定采取另一套“战术”:蒙牛的各界人士穿着蒙古族服装,举着横幅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上面写着“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牛奶”、“不喝是你的错,不买是我的错”,蒙牛的所有产品免费送给居民。于是乎,小区居民喝好了会问什么时候去超市,蒙牛的产品很快在深圳各大超市火了起来。
依靠这种“社区包围超市,免费品尝所有产品”的策略,蒙牛的产品从1999迅速进入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从1999到2001,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