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的问题

《史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型,但很难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要编。由于资料的缺乏,其中的一些章节已经成为春秋时期贵族们耳熟能详的书籍,孔子在召集弟子讲学时也将其作为最重要的教材之一。所以汉代人认为是孔子编的。但这种说法自宋代以来一直受到怀疑,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所作。

在秦始皇的命令下,焚烧书籍埋葬儒生,除了那些归神医管的。《尚书》其他私人收藏全部化为灰烬。此后不久,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接着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持续了78年。山东济南有个叫的学者,名叫傅。他在秦朝做医生,手头留有下一部《尚书》。他把历史书藏在他家的裂缝里。战争结束后,傅生回到家乡,通过夹缝发现了它。只剩下28篇文章了。傅生捡起这28篇文章,在家乡教导他的弟子。文帝即位后,注重收集整理文化典籍。这时,傅生已经90多岁了。文帝派晁错去傅生家,由傅生口述。晁错记录了它们。它被正式确认为最终版本。因为这部分《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载的,所以后来被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被分封在曲阜的鲁国公刘玉在扩建宫殿的时候拆除了孔子故居,突然在墙里发现了几本古书,其中就有《尚书》。后来,各地陆续出现了古《尚书》。

西汉末年,刘欣将其编成34篇。从此,汉代儒学分为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研究经典学派叫金文经,如金文《尚书》,研究经典学派叫古文经,如古文《尚书》。两派互相攻击,吵得不可开交。两派的区别不仅仅是写作和阅读。政治地位也不一样。金文经学派将经典与预言迷信联系在一起,将儒家经典神学化,对经典的诠释随心所欲,牵强附会,空洞乏味。比如一个叫秦公的人,写了一百多万字来解释《尧典》这两个字的标题。这和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关,用了几万字来验证天上的猪是哪只脚先进入上帝的花园的。一模一样。古典学派更注重考据训诂,不凭空捏造,从实际出发阐明儒家的道理,显然更进步。但由于政府把这本书《尚书》做了真迹,确立为官学,学习它就成了普通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终极捷径。比如东汉专修此书的桓荣家族,三代都是五帝之师。很多人都是平等的官员。所以《尚书》风靡一时,人们趋之若鹜。古文《尚书》虽然只是一个私塾,但由于它的质朴和思维的犀利,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成为私塾的主流。东汉时期大师辈出,如贾逵、马融、郑玄等。在他们的倡导下,古文、

东晋时,张羽的史美焕突然向朝廷献上一部古文尚书,据说是西汉宗师孔安国注释的“真本”,共五十八篇,其中傅生传世的二十八篇被分作三十三篇,又加了二十五篇。这本来历不明的奇书流传到初唐,唐太宗命著名学者孔修订,由朝廷印刷发行,成为唯一的正统读本。已经用了一千多年了。从北宋一直到南宋朱,宋人都怀疑《史记》中有伪书。清初,经著名考据学家严若渠等人考证,真相终于大白。原来,罗梅赠送的古文《尚书》除了傅生传世的33篇(实际是28篇)外,全是假古董!千百年来辉煌的经书被愉快地推翻,是清代学者自北宋以来探索的杰出学术成就。从此,这一学术史上的大谜团无可辩驳,判决已经投下,人们再也不会以假乱真了。只是现在流行于《十三经注》中的《尚书》,仍然是金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