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的历史沿革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追溯到广饶、利津、垦利三县。广饶县位于城南,建立于西汉第六年(公元前201)。利津县位于城市的西部。金明昌十二月(1193 65438+10月),利津县升为李咏镇。垦利县大部分是黄河新淤,垦利县是在1943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的。建市前,三县的建制和隶属关系反复变化。

从夏代到殷末,东瀛曾是嵇、冯、溥的府邸。

从西周到战国,城市地区的土地都是齐国的土地。秦朝属于齐国。西汉时期,属黔城县、祁县。广饶郡初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属齐郡。广饶县隶属2县5县,即黔城县和黔城县朗怀县。祁县广饶县、巨定县、礼县。利津南部属于黔城县的洛沃县和聊城县。汉武帝开国元年(公元前12 2年),广饶曾被封为侯国。王莽新朝时,城属建新郡。南部是黔城县、朗怀县,西部是石武县、盐亭县。

东汉初年沿西汉而建。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郡由前城改为前城。永元七年(公元95年),黔城国改为乐安国。这座城市属于乐安国。三县(广饶、巨定、朗怀)位于南部,聊城县(罗沃县)位于西部。三国时期,分属青州的博昌、礼县、聊城,冀州乐陵的魏、洛沃。

西晋时,广饶县恢复为齐国。城西属于冀州乐陵的洛沃县和青州乐安的郭里城县。从东晋到南北朝,先后是后赵、颜倩、后燕、前秦、北魏等国的疆域。其行政编制相同,市属青州淇县、冀州乐安县、乐陵县。

隋朝,早期废除郡县,实行州县两级。开三年(公元583年),迁千城至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城,属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废罗沃县蒲台县,属地州李咏镇管辖。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县。青州改为北海郡,地州改为渤海郡,城属之。

到了唐代,郡县制改为州制,“道”设在州之上。城南属河南省黔城县,后属河南省青州市黔城县。城市西部属于河北省地州府渤海县和蒲台县。宋朝一开始就废除了道统。宋太宗道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各县之上设置了“道”。广饶县隶属青州市黔城县,东邻JD.COM路。利津县先归河北路,再归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金朝统一北方后,模仿宋制,实行道、州(府)、县三级行政。金熙宗元年(公元1138),黔城县改为乐安县,隶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 1),利津县升为李咏镇,隶属山东东路滨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行省。市南区属中原省山东东西路宣传慰安所益都府乐安县,西区属中原省山东东西路宣传慰安所利津县。明朝取消行省,设立直隶区和承办宣传部,下设州、府、县。城市南部属于山东省青州地区乐安县,西部属于山东省济南地区滨州地区利津县。

清代实行省、州、县三级行政,南部隶属山东省青州地区乐安县。西部隶属山东济南府利津县、沾化县(部分),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为武定府。民国时期废政实行省、省、县三级,1913。市南区属山东省胶东路乐安县。1914年,民国政府更改中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1915改走紫青路。1927废弃路,山东省直属。城市西部隶属山东省戴北路利津县、沾化县,1915变更为济南路,1928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期间,城市大部分被日军占领,中国境内政权分裂,行政区域不统一。其中,中国* * *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有1939后成立的宜都、寿光、临淄、广饶政府,隶属董卿督察长公署;1940成立的广饶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销);1941年初成立的广北县行政公署于1943年更名为广北县政府;垦区建委成立于1941年9月,6月更名为垦区管委会,1942年4月更名为垦利县政府,1943,隶属清河区行政公署。1944后,以上均隶属渤海行署。

国民党建立的政权:1938 10十月,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成立广饶县政府,仅存在四个月;1938年2月,国民党地方游击队刘景亮进入利津城,建立了国民党地方政府,仅持续了11个月。日本傀儡政权:1937 65438+2月,日军第一次入侵利津城,建立了傀儡政权。日军主力撤退后,傀儡政权被国民党刘景亮摧毁。1939年,日军第二次入侵利津城,随后建立伪政权,隶属伪山东省武定路。1939年2月,日军入侵广饶,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伪山东青州道。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垦利县隶属渤海第四特务署。1949四个专门机构更名为垦利专门机构。1945年,撤销广北县、泗边县,设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市内广饶、利津、垦利均划归回民区行政公署。1956年,撤销垦利县,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回民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区,隶属广饶县、沾化县(含利津)、县级孤岛人民公社。1959年,撤销孤岛人民公社,恢复垦利县。1961,沾化县与利津县分离,回民区与淄博市分离。境内的广饶、利津、垦利、沾化属于惠民区。东营市成立于6月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