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油画欣赏

1.油画《开国大典》气势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光芒四射,光彩照人。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空旷的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门金碧辉煌。画家在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地毯、红柱子、红灯笼、红旗来烘托蓝天,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技法的描写上,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如透视、光影处理,这些都不是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再比如图中人物的布局。除了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的位置,其他* * *都站在画面的左三分之一,而广场人在右边。

按照一般的构图规律,左右悬殊的布局是不平衡的,但更能突出喜庆的气氛。在温暖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映衬下,毛泽东主席矫健的身姿处于画面的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与远方千千的千万人遥相呼应,为翻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处理等场景中表现出一个大国的豪放和优雅;再比如,按照正常规律,毛主席的右前侧应该有一根红色的柱子,但被拆掉了,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柱子之间的跨度也大大放宽,与实际的建筑框架相差甚远。因此,他运用艺术透视法进行了这样的构图处理,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和群众场面的宏伟壮观!

让这个国家* * *在如此壮丽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郑重声明。

为了稳妥起见,董请教了几位建筑师,梁思成评论说:“图中右侧有一根柱子没有画出来...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很大的成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和强化主题和画面整体的需要,同时也适合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从而使这幅作品更具装饰性和抒情性。

在这幅画中,画家努力使西方油画技法适应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特别是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简约和强烈对比。远处的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插着红旗的大海,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色调,使画面温馨活泼;金色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出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灯的黄穗相呼应,增强了豪华华丽的庆典气氛。

画家艾忠信曾做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色彩设置,从人物到场景,其风格足以体现一个大国的风范。董对《小半幅》左侧主要人物的处理,不仅大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色很好理解,看似简单,但红、蓝、金(流苏、菊花)是刻意安排的。它描绘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庄严而温暖的场景。”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不变的复制品,艺术的真理不是生活的真理。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

开国大典一直被认为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怀。

2.《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作品。它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6月6日在天安门主席台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它是董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文革期间,由于政治原因,原作不幸被两次修改,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原作首次向公众开放。这件作品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4年2月,开国大典第一张素描出版,将于2015年10月8日在“中国风格油画——董百年诞辰纪念展”展出。

油画《开国大典》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6月1949+00+1日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盛大喜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容光焕发,显赫一时。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空旷的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门金碧辉煌。

画家在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地毯、红柱子、红灯笼、红旗来烘托蓝天,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技法的描述上,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比如透视、光影处理,这些都不是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画面右侧减去了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和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整体需求,也是为了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有评论家认为它是“一幅具有装饰意义的大型历史画。”

扩展数据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创作的油画。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国大典复制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幅作品描绘了毛泽东于6月1949 10日在天安门大门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公告的时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画创作于1953。开国大典素描最早出现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4和12。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版:230cm),描绘了6月1949+00+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门口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场面宏大,节日气氛热烈。

当时中国* * *,11人展示画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李、张澜、高岗,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董、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

董的油画《开国大典》受中国民族行为的影响,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政治无意识。这幅画作为红色经典,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红色政治无意识的视觉想象,根本不是画家董个人的视觉私语。

作为一个个体画家,董不敢假定这幅作品是自己原创的。

《开国大典》饱含着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以及油画民族化探索的自觉实践。这幅油画是中国老一辈文人画家关于政治无意识的集体记忆。因为这幅画的创作是当时中国艺术界的国家行为,它本身一定是一部红色经典。开国大典是一种民族绘画语言。

艺术家不是政治家,艺术家也不应该成为政治家。艺术家应该守护自己纯粹的职业身份。但艺术家对政治无意识的执念,以及他们无法控制的激情和偏执,往往使他们的立场呈现出一种极其前卫的姿态。

艺术家,视其稚气,可能成为一个时代政治的无意识摇旗呐喊者和代言人,以一种非理性的艺术激情所向披靡。

开国大典油画第二版是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作为纪念邮票雕刻而成。《开国大典》作为一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的世纪佳作,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人们关注。出来后,《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了油画《开国大典》。

人民美术出版社随即印制成人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并大量发行,印数超过654.38+0万册,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就与群众见面并赢得广泛赞誉的革命历史画。

董的长篇小说《油画》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心设计,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杰作和最著名的作品,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自《开国大典》出版以来,这幅充满中国风雅的油画,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章。

参考资料:

开国大典-百度百科

推荐上2019-11-06。

TA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吗?

能帮到你是知道答案最幸福的事!

乐于助人,喜欢TA。

无帮助,看其他回答。

查看所有4个答案。

李阳英语直播课1元抢!不背单词,不背语法,让你脱口而出英语

00:26

李阳疯狂英语

广告

开国大典油画欣赏

专家1在线答疑到1。

5分钟内回复| 10,000名专业受访者

快速提问

AKA在问一个数字问题。

五条评论

陈丽水7

还不错。

查看所有5条评论

看完之后,下面更有意思——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欣赏?

开国大典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于6月1949 10日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大典的盛况。场面盛大喜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容光焕发,显赫一时。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空旷的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门金碧辉煌。画家在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地毯、红柱子、红灯笼、红旗来烘托蓝天,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技法的描述上,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比如透视、光影处理,这些都不是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画面右侧减去了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和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整体需求,也是为了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董的写实油画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意味,体现了中国的精神和审美理想。开国大典一直被认为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怀...画家艾忠信曾做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色彩设置,从人物到场景,其风格足以体现一个大国的风范。董处理主要人物左侧不到一半的宽度,这不仅是大胆的技术,而且重要的是,他了解构图的整体情况...《开国大典》的大色很好理解,看似简单,但红、蓝、金(流苏、菊花)是刻意安排的。它描绘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庄严而温馨的场景……”徐悲鸿看完《开国大典》后评价:“缺少一点油画特色。”这里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但这正是很多画家认为的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传统的油画是用灯光和色彩来创作的,这幅画就不会有这么热烈的气氛。艾忠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格。这是一种新的油画类型,成功地继承了盛唐装饰壁画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绘画的特点,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至此,画坛掀起了董一直倡导的“中国油画风格”。《开国大典》无疑成为了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这一思潮影响至今...开国大典的整体理论是极其严谨的素描,饱满而有装饰性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和对称的构图素描和色彩,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弱地位,不能一味的说哪一面有多重要,现代绘画也对构图元素的消极面有很深的研究。油画材料本身的特性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通过和其他画的特点对比来说明。油画材质整体效果厚重饱满,可以刻画出非常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丰富的机制效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和迷人的光泽,这些都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特性。油画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表现力,善于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社会主题,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新、内容新的作品,如《开国大典》(董·)。屏幕上,虽然乡村* * *只占据了左边画面的三分之一,但在暖暖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映衬下,十分醒目。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矫健的身姿,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与远处的千千千千万万人民遥相呼应,为翻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们在构图、色彩设置、人物处理等场景中表现出一个大国的豪放和优雅。《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不变的复制品,艺术的真理不是生活的真理。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在这幅画中,画家努力使西方油画技法适应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特别是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简约和强烈对比。远处的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插着红旗的大海,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色调,使画面温馨活泼;金色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出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灯的黄穗相呼应,增强了豪华华丽的庆典气氛。总之,绘画强调的是物体固有的色彩,弱化了西方绘画随光线、环境变化的色彩方法。柔入中国工笔重彩的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的特点。画家在画红地毯时,还别出心裁地在颜料中加入了沙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一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摄影艺术通过光、调、线、调形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师正是用这些语言构建了摄影之美。摄影艺术语言的特殊审美功能,如色调、线条、色彩、光线等,在于它们单独或共同给人以形式感和形式美。摄影作品给我们的形式感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空间、立体、质感、运动、节奏等等。影视——“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特点是具象性,阅读与观看的基本矛盾首先构成了影视文学审美创造中的一切悖论性因素。《电影摄影词典》是这样描述电影的:“根据‘视觉暂留’原理,用摄影(和录音)的方法将外界事物的图像(和声音)记录在胶片上,并通过放映(和回放)在银幕上产生运动的图像(和声音)以表达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是科技经过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影艺术大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2版)。

23 Zan 723浏览2017-11-29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评价油画《开国大典》。

《1开国大典》是一幅油画,在写实的描绘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比如透视和光影没有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画面右侧减去一栏。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和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整体需求,也适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与否定叙事逻辑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似乎是“积极的叙事逻辑”。然而,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叙事逻辑。德彪西的《月光》似乎还停留在“六朝抒情散文”的境界,而贝多芬的《月光》已经是以“兴”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唐诗”、“宋词”了。我暗暗觉得贝多芬的月光似乎比毕彪的月光“超越”了一些。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是由“眺望自然风景”引起的,印象发生了变化;然后,贝多芬的《月光》因为“对内心世界的内省”而升华了英雄情怀。这就是中国诗学中所谓的“兴”。贝多芬的《月光》是英雄的内心独白,是伟人的沉思。在这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应该是“兴”,狂热的追求和炽烈的行动正在“积极的叙事逻辑”中酝酿。两种月光,两种情怀,这是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决定的。贝多芬表达了他的悲伤。起初,他用四小节的缓慢介绍衍生出一个悲剧主题,发展成呻吟和呜咽。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渐断掉,几乎消失,只剩下三连音的伴奏音型均匀流淌,仿佛是心中无声的痛。绘画中有“亮色”,音乐中有“亮音”。第三个音程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它使人想起明亮晶莹的月光。绵长的旋律线和沉稳的节奏,再加上柔和清亮的和声,达到一种宁静致远的效果。这就是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的区别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悲伤,但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往往会成为一种美,这是一种奇怪的审美现象,更不用说表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了。这就是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时受到喜爱的原因。

18喜欢4,507浏览2018-04-17

欣赏初中美术教材(苏版)中的油画,谈谈自己的体会。

开国大典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于6月1949 10日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大典的盛况。场面盛大喜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容光焕发,显赫一时。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空旷的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门金碧辉煌。画家在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艺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用地毯、红柱子、红灯笼、红旗来烘托蓝天,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技法的描述上,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比如透视、光影处理,这些都不是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画面右侧减去了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和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整体需求,也是为了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有评论家认为它是“一幅具有装饰意义的大型历史画。”

4喜欢2,525次浏览

开国大典油画评价300字以内。

在油画开国大典的写实刻画上,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如透视、光影处理,这些都不是严格按照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画面右侧减去了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和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整体需求,也是适合我国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抒情性。

15 Zan 421浏览

开国大典油画点评

开国大典一直被认为是“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怀...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根据中宣部和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院领导蔡若虹、蒋丰、王朝文具体组织实施。参展艺术家是来自北京和华东地区的数十位著名画家。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强大的画家为展览制作了近100幅画作。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盛事,画坛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此次展览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还有不少作品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有些作品后来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比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抢上海大桥等等。后来在总结中,大家一致认为好的作品很多,但是反映共和国成立的氛围不够。当时谁也无法预测,这个结论为历史巨著《开国大典》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没有一幅关于党的历史的画作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成立明显不合适。当时革命博物馆的展厅确实需要这么好的作品。”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幅油画:《开国大典》。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到秦国的统一,从唐朝的建立到清军的入关——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开始,都没有流传至今的关于开国大典的历史画,但创作出一幅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巨幅油画,是何等的气魄!中央美术学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著名教授董·。他曾多次为领袖和英雄画像,并参加开国大典。应该说,这是一个公平的选择,也是一个历史的选择。董在艺术界早已名声在外,他的作品多次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称赞。董出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术学院毕业后,赴湖南、越南河内深造,后赴西南、西部、西北学习创作。他曾经在敦煌临摹壁画三年。他的素描和油画技巧在同行中很有名气。1949年初,北平解放时,董创作了一幅水粉画《北平入城》。虽然不清楚《北平入城》的成功是否与董创作《开国大典》有关,但董在革命题材创作和人物绘画方面的功力确实在业内有口皆碑。当时,董以此写生请教了徐悲鸿、艾中信、蒋丰、吴作人、罗等画家。值得一提的是,从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到董有两个创造性的突破。第一张是素描除了毛主席侧身站在中间位置附近,其他* * *都站在画面的左三分之一处,而右边是广场人群,所以按照一般构图规律,左右空隙的布局似乎是不平衡的。另一个是按照正常的视觉规律,毛主席的右前侧应该有一个天安门门的红柱。艺术界同仁对董大胆的构图构思感到惊讶和欣赏,认为第一次突破增加了* * *与广场上的人的对比效果,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更能突出喜庆的气氛。第二个突破被认为是极其大胆的。如果去掉这根柱子,广场会更开阔。反之,如果这个栏目画出来,就比较繁琐了。为了稳定大局,还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大家都理解并赞同他。著名建筑师梁思成评论说:“图的右边有一根柱子没有画出来...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不久,董就投入到开国大典的真正绘画创作中。两个月后,巨幅油画奠基仪式结束。开国大典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中国风格油画”的艺术思潮。建成后,《开国大典》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厅。画家艾忠信曾做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色彩设置,从人物到场景,其风格足以体现一个大国的风范。董处理主要人物左侧不到一半的宽度,这不仅是大胆的技术,而且重要的是,他了解构图的整体情况...《开国大典》的大色很好理解,看似简单,但红、蓝、金(流苏、菊花)是刻意安排的。它描绘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庄严而温馨的场景……”一些知名画家看过后认为这幅画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这幅画经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徐悲鸿看完《开国大典》后非常激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圆满完成任务,值得一百分。”但同时他也用西方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段评价:“因为缺乏油画特色,也要扣五分。”这里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但这正是很多画家认为的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传统的油画是用灯光和色彩来创作的,这幅画就不会有这么热烈的气氛。艾忠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格。这是一种新的油画类型,成功地继承了盛唐装饰壁画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绘画的特点,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至此,画坛掀起了董一直倡导的“中国油画风格”。《开国大典》无疑成为了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这一思潮影响至今...1953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成人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高峰。

1喜欢2006浏览

装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