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何时?

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很多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字时,中国的翻译就应运而生了。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言中就已经有外来词,说明当时就有翻译活动。然而,有一种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公元148年,即东汉桓帝建立后两年。根据翻译的内容,翻译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研究翻译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翻译的过程和翻译工作的社会意义,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翻译经验,从而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促进这门科学的发展。

一、东汉至北宋

这是一个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大约持续了1400年。

后汉时,中国国民安世高安息。他将安平梵文经等95部佛经翻译成中文。后来,楼徐佳来到中国,他还翻译了十多部佛经。他的学生支谦和他的弟子都是当时翻译佛经的名人。还有一个人叫朱法虎,他也翻译了175部佛经,为佛经的广泛传播做出了贡献。

从隋朝到唐朝,是中国翻译的发展阶段。隋代琮在梵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并总结出一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严聪获释后,出现了一位翻译巨星玄奘。唐太宗贞观二年玄奘赴印度取经,十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翻译75卷1335部。并将老子的部分著作翻译成梵文,成为向外国介绍中国著作的中国第一人。玄奘在翻译理论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提出的“求真仿俗”的翻译标准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