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德国的戏剧

说起德国戏剧,不得不说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系统也是世界三大表演系统之一。

角色的生活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出生于巴伐利亚州的奥古斯特堡。父亲是一家造纸厂的厂长,母亲年轻时患了乳腺癌。几小时后,布莱希特成了一个虚弱的孩子。由于先天性心脏病,他被送到疗养院修养。六岁时,他去了一所基督教小学学习,接受拉丁语和人文学科的教育。上学期间,他开始写作,并成为学生杂志《收获》的出版人和编辑。十六岁时,他开始为当地报纸写文章,并写了他的第一部戏剧《圣经》。

1917年,布莱希特前往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克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参加了阿尔图格·库彻的戏剧研究班,但因为不喜欢和同学相处的模式,经常逃课跑回家。但在这闲暇时间的帮助下,我开始写剧本《巴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希特奉命在一家军队医院当医疗兵,但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他公开表示对战争缺乏信心。

伯德·布莱克特

在慕尼黑成为一名剧作家之前,布莱希特找到了一份在报纸《人民意志》上写戏剧评论的工作。1922年,布莱希特的《午夜的鼓声》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剧院上演,布莱希特获得了著名的克莱斯特奖最佳青年剧作家。布莱希特也开始稳定自己的人际关系,并在24岁时与歌剧歌手玛丽安结婚。第二年,他们生下了第一个女儿汉娜。虽然已经结婚,布莱希特很少花时间陪他的妻子和女儿,仍然有其他婚姻问题。65438年至0924年移居柏林后,认识了信奉共产主义的维也纳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并积极追求海伦娜。海伦娜还为他生了一个私生子,名叫斯特凡。后来,布莱希特还认识了伊丽莎白·霍普特曼,并与她合作。布莱希特于1926年与玛丽安娜离婚,并于1929年与海伦娜结婚。在1933的议会纵火案后,布莱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苏黎世,后来又逃到丹麦和芬兰。1941年,他们游历了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圣皮埃特罗。直到1954,布莱希特才被授予国际斯大林和平奖。1956年8月4日,在研究贝克特的《等待多戈》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葬于柏林多洛延公墓。从1933开始,在15年的流亡生涯中,布莱希特走遍了欧洲和美洲。

在苏黎世的旅馆里,布莱希特结识了亨利·西曼、塞加斯和贝尼阿明,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莫斯科,他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巡回演出。在好莱坞,他与喜剧天才查理·卓别林成了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老舍谈得很好。如果说与世界大战的相遇引发了布莱斯特的政治思考,那十五年的异乡漂泊则让他接触到了深层的社会。这不仅是一次流亡之旅,也是布莱斯特作为戏剧灵魂成长的心路历程,为他的戏剧带来了不朽的魅力。时间是人无法选择的,而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甚至是轰轰烈烈的生存,在命运的漂流中,布莱希特无疑是一个无可指责的老师。

戏剧和政治

伯德·布莱克特

1918年,布莱希特写了第一部短剧《巴尔》,抨击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1920年,他完成了《午夜击鼓》这部戏。1922写了《都市丛林》,写了剧评。1922被慕尼黑小剧院聘为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邀请,赴柏林担任德国剧院戏剧顾问,撰写剧本《人就是人》。从65438年到0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了史诗(叙事)剧的理论和实践。创作作品有:《马哈高尼城的兴衰》(1927)、《三便士歌剧》(1928)、《屠宰场里的圣赫勒拿》(1930),以及巴登教育剧《例外与约定》等教育剧。1931年,他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成舞台剧。在向舞台剧发展的过程中,布莱希特的主要剧作有:《圆头党与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伽利略传》、《大胆的母亲和她的孩子》、《四川好人》、《潘提拉大师和他的男仆麦蒂》以及改编的舞台剧《二战中的帅克》和《高加索的灰色鸿沟》。他还以讲稿、论文、剧本等形式阐述了史诗剧的理论原则和表演方法,尤其是他对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思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分离法》、《论实验戏剧》、《买铜管》、《表演艺术新技巧》等。在1948之后,他的戏剧包括《公社的日子》和《杜朗二重奏》。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布莱希特获得了1951的国家奖和1955的列宁和平奖。

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理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为了文艺而与资产阶级艺术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他呼吁建立一种新的戏剧类型,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适合于反映20世纪人类生活的特点。这类剧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理解和反映生活。突破“三统一”的编剧方式,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方面。

三分歌剧

展现生活广阔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人物场景看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及其复杂性和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改变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将戏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定义的标准创作的戏剧,他称之为“戏剧戏剧”或“亚里士多德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标准创作的戏剧,他称之为“史诗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布莱希特在早期作品中尝试了达达主义和表现主义,但很快形成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独特风格的观点。他讨厌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方法,让观众对剧中的英雄产生共鸣,然后同情他们。他认为这种可怕的情绪和怜悯导致观众情绪沉沦,无法思考。布莱希特希望通过柏林戏剧公司来实践他打破这种剧场幻觉的决心和愿望。

创新和绩效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世界戏剧影响很大,其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理论是“Verfremdung seffekt”。Verfremdung是德语中一个很有表现力的词,有异化、疏离、陌生化、疏离等多重含义。布莱希特用这个词首先是指一种方法,然后是这种方法的效果。作为一种方法,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即演员把角色表现为不熟悉;而观众对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的人都是一种距离感(疏离感)和惊讶感(陌生感)的态度。宣扬“陌生化效应”的布莱希特戏剧学派,一方面继承和创新欧洲和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尤其是布莱希特本人,他研究过中国、日本和印度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和伊丽莎白女王的戏剧,并吸收了希腊悲剧的元素。他受到德国剧作家的启发,喜爱巴伐利亚民间戏剧。

布莱希特有一种杰出的能力,可以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戏剧元素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同时与中戏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两部经典作品《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兰吉》,一部以中国南方为背景,一部以元杂剧为题材。在《四川好人》中,布莱希特虚构了三个神仙,下凡寻找“好人”。结果他找了个穷妓女沈岱,给了她一个银元开店。沈岱的善举很快导致经营困难。受他人启发,她戴上面具,伪装成“表哥”隋达剥削工人,把钱分给穷人。隋大代表剥削,申代代表善良。然而,人们眼中的“恶”与“善”是水火不容的。人们诅咒夺走他们财产的隋大,却用同样的手法迫害沈岱。但是这些可怜可怜的人们呢?他们吃不饱饭,还被要求谈什么道德。布莱希特在这里提供了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好人的困境?究竟是依靠隋大的铁腕,还是沈岱的道义,或者干脆互补分裂,答案都在社会变革上得到印证。神仙做不到的事谁能做到?答案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皇帝,只有人自己!所以Blest说“先吃饭,再谈道德”。

批评和改变

伯德·布莱克特

而《高加索灰兰姬》的故事采用了元杂剧《灰兰姬》的故事,孩子站在石灰画的圆圈里,生母和养母把孩子往相反的方向拉,有点像拔河比赛,谁赢了孩子就归谁。这部剧的剧情对欧洲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旧约中,有一个关于所罗门王审判的类似故事。

在所罗门王统治时期,就审理过这样一个案件。当时两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一死一活,来报案说自己在睡觉的时候弄死了一个孩子,两人都声称活着的孩子是自己的。所罗门王听了两个女人的陈述后,说:“拿一把剑来,把活孩子劈成两半,给他们每人一半。”这时,一个女人大声叫道:“陛下,把孩子给她,不要杀孩子。”但另一个女人说:“把孩子切成两半,我们一人一半。”所罗门王说:“把孩子交给一个不想杀孩子的女人,才是真正的母亲。”这个故事和《等待智慧》和《调查灰柱》这两个故事几乎一样,无论是人物还是剧情。而布莱希特却采用了这样一种陌生化的情节,为的是让人在陌生化的情境中思考事件,从而达到批判和改变的效果。这是有福的,不断思考,不断批判,继续前进。包括《四川好人》在内,布莱希特在剧中把四川称为一个远离欧洲的陌生省份,与古希腊没有本质区别,剧中也没有与四川省相关的事件。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提供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刺激观众重新思考生活,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观众与剧中人保持距离,用惊愕和批判代替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