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的主要成就
郑玄一生致力于诠释儒家经典,迄今为止有《周礼注》、《礼记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石矛注》。它失传后,《周易注》、《古文尚书注》、《孝经注》、《论语注》被后人部分保存。此外,他还写了一部《春秋左氏家传》,未完成,寄于学者虔诚,遂有《春秋左氏家注》。
事实上,郑玄的经注远不止这些,这里只列出主要部分。据清代儒生正真统计,郑玄著述约有60种。郑玄在《故宫伊恩之书》中说,他致力于经学研究,是为了“描绘圣贤玄妙之意,思考整个百家之不齐”换句话说,他的目的是阐述儒家思想,并使之发扬光大。从历史上看,郑玄在训诂方面的成就相当高,他如愿以偿。
这部《后汉书传》总结了郑玄在经学方面的成就,说:“郑玄收录大礼,网罗诸般意见,删繁就简,改刊,循善而行,自然是学者所知。”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郑玄最大的成就是对《三礼》进行了编辑和注释。汉代的《礼记》只有老师教而没有注解,马融只注解了《悼亡书》。“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和鲁直提出来的,但却是在郑玄分别注释了李周、李逸和李记之后才确定下来的。《礼记》四十九篇选书独立成书,也始于郑玄。《三礼》是中国古代法规制度的起源,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但其中的许多记载我们很难直接从原文中去理解,所以《正注》功不可没。郑著在帮助我们理解“三礼”的内容和纠正经书的错误和谬误方面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且郑玄在解释经书时,增加了许多经书以外的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文献的内容。这些资料在当时肯定是有记载的,或者是老师报告的,但是现在大部分都失传了,有一部分还得由郑竹保存,这也是郑竹的一大贡献。而且由于郑玄注通古今,广泛详尽,并采用不同的理论,如果能详细分析,找出其渊源,对后世研究汉代学术史大有裨益。郑玄对礼义的阐释也为我们研究汉代政治思想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此外,如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等的研究,都离不开郑著。尤其是在今天,郑玄《李三注》是研究和解释地下发掘的先秦乃至地下文物必须依赖的重要文献。从整体上看,郑玄重视经典,但在“三礼”上下的功夫最深,成就最高。他的《三礼注》被后世学者所接受,孔甚至说“礼即”,这就等于说礼是的精华和脊梁。从古至今,研究礼的著作数不胜数,分为“中正”和“驳正”两派,这恰恰说明了郑玄礼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清初大学者顾在《叙古诗》中盛赞郑玄,说“郑康成之大,而不肯探。六艺不仅要精通,更要百学通吃。至今三礼尚存,其学不小补。”顾从不轻易褒扬古人,却对郑玄推崇备至,可见郑的伟大成就和深远影响。
现存的《毛》也是郑注释中的一部杰作。与注释不同,笔记是一家之说的延伸。简媜的笔记主要是以石矛的《旧训传》为主,石矛的《简牍》为辅。如有不同意见,则另加标注,即“如有分歧,则为所欲为”(郑)这实际上是今人与古人经典的结合,采用三首诗来说。《诗经》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学经典,但由于历史久远,它的许多内容我们今天很难理解。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它,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评论,而简媜是最好的古代注释书和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简媜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说,第一,他对诗意的理解深刻,符合原意;二是努力指出诗歌的象征特征,突出诗歌的文学意义;第三,在文字、音韵、训诂、博物学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汉人传诗有条不紊。有陆、韩、毛四家,但前三家诗派相继失传。魏晋以后毛诗盛行,郑玄在创作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郑玄的《群经注》经过长时间的流传,现保存在《十三经注》中的仍有四部,即《毛注》和《李三注》。在《十三经注》中,这四个注最为深刻细致,明显优于其他学派。宋代诗人刘克庄在《郑思农杂诗百首》中盛赞毛的诗注,说:“新注传后世学者,古诗居儒之首。我不要痴狂年少,灯前骂老奴。”宋代尊重郑玄的人不多,但石矛剑的功绩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郑玄用费古文注《易》。他将项、项、经合而为一,并在其前面加了“相约”、“荀约”等字样,以区别于经。郑的易学是义理象合一的学说。在形象数学方面,除了运用互卜、新闻等方法外,还提倡五行生克说、交生说。在正义方面,我们采用三礼的观点,证明易道幅员辽阔,婚姻、祭柄、宫廷订婚所涉及的笔记都符合礼学理论,类似于后世易学的特点。郑玄注《费易经》一书曾广为流传,但为史、孟、所废。后人王弼、韩用郑玄注《易经》,孔的《五经正义》采用王、韩注,沿用至今。
郑玄用古文注释《尚书》,但与马融不同的是,他还采用了现代汉语。郑著《古代文学史略》走红,而《欧阳、夏侯三书史略》失传。至于《春秋》,郑玄本“欲注《春秋》”,因与傅谦有许多观点相同而未能成功,但他写了《法<魔首>》、《针》、《从》,表明其对左洋剿公羊的态度。郑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高度重视。这也是《左传》日后兴盛的一个原因。
郑玄还注释了汉代的法规。据《晋书》刑法记载,秦汉旧法中有十余条儒家章句。写了一封信,但使用郑的章节和句子,但他不能使用超过一个。郑玄还注释了《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影响都很大。至于他对舒威的注释和解释,这也是对舒威本身的贡献,也是对儒家经典、古代文学和训诂学的贡献。
总之,郑玄以其丰富的著作创立了《郑雪》,脱离了过去,统一了中国古代经典研究,使中国古代经典研究进入了一个统一的时代,为中国古代经典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郑玄一生隐居,以整理古籍为职业。他能够博采众家之长,编纂了几乎所有以前重要的儒家经典,多达60余种。他校勘古籍的工作,包括校勘文字、训诂词语、编写目录,都是可圈可点的。他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古籍整理者。
首先看郑玄的学术成就。郑玄的《经注》不仅记载了各种杂文,考辨了疑误,而且致力于考镜源流,分析文章。因此,擅长校除的阿清朝学者段玉裁曾在《经义杂记序》中盛赞郑玄的千古学术伟业。现代人张舜徽先生著有《论郑考据学》。他认为郑玄在学校科学方面的成就有:一是辨章法六艺,即辨六经之体、功用;第二是注意旧经典和理查德的书;三是整理礼书,使之有序;第四,叙述内容,在目录学上有突出的独创性;五是借鉴不同的书籍,比较异同,慎重;第六,择善而从,不局限于模仿家法和现代古文;第七,综合说,要利用短板,不要先发制人;第八,求同存异,各抒己见;九是审核遗产,核实真伪;十是改正错误;十一是补假;十二是判断发音,确定性格。
凡此种种,大体上已经涉及到了校对的方方面面,后世有志于整理古籍的人,无不以郑玄的所作所为为范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书数不胜数。整理古籍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而校对的学习是整理古籍中的专业知识。郑玄在校本学习方面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校本学习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看郑玄对训诂学的贡献。中国训诂学的起源很早,但训诂学的成熟发展是在汉代,而《正玄》是韩训诂学最重要的成就。所谓训诂学,也就是说以言释语,郑玄对众多经典的注释,几乎囊括了后来所有的训诂学,包括释词、解句旨、解词源、解伪、注音、修辞、释制、释名、释方言、校词、析语法等等。郑玄采用的训诂方法,如直训、意界、演绎法等,以及传统的义训、体训、音训等,也是相当完备的。郑玄《经传注》中使用的训诂术语也相当丰富,如:犹、者……也……所以易也,谓、谓、喻、也、言、……貌、……言、……曰……、……为……称之、声、若、属、所以、言、属。总的来说,郑的经典在后世训诂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作出了若干例证,实际上是中国训诂学的滥觞。
此外,郑玄对古音学和古词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郑玄有探索古音的开拓性贡献:一是首次明确指出“声类”和“音类”,并注意发挥其注释作用;二是分析两者的区别:一般来说,相同的发音部分称为“音类”,相同的广播部分称为“音类”。任何具有相同或相似音类的词必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这在音韵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词汇学,郑玄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注释过程中全面解释了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从而巩固了先秦以来词义发展的成果。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经典史记所用的文字达到了极大的丰富,但作为文字记录的文字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词汇的丰富性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也就是说,词汇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引申意义和借用意义。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侧重于辨析字的本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很少涉及引申和借用。而郑玄则侧重于词的引申义和借代义,揭示了一些客观规律。
从这一点来看,郑玄的成就可以与许慎相提并论,他为词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郑玄遵循儒家经典中一贯的思想,坚持尊师重道。他指出:尊师教人,但治政并无错(《礼记正义》卷二十二)。诗周南·葛覃:告诉你的老师你所说的,你会回报你所说的。毛川:对,我也是。郑玄注:强调我者,当敬师之教(《石矛正义》卷一)。
值得注意的是,郑玄总是把尊师重道联系在一起,这是他个人思想的体现。比如《学记》大学士礼,虽写天子无北,所以尊师重道。郑玄注:尊师重道,不使其为臣(《礼记正义》卷三十六)。曲丽:你要求一份工作,你就会得到它。郑玄注:尊师重道(《礼记正义》卷二)。
《曲礼》:学之以礼,不学之以教。这是敬师之礼,郑玄也将其概括为敬道(《礼记正义》卷一)。由此可见,在郑玄看来,尊师的本质在于重德。这是因为教师是道德和学术的代表。马融曾说:为人师者,应以事教人以德(《通典》卷五十三),郑玄继承了这一师说。并指出老师教人被称为道教徒(《李周注》卷九),这种从强调道的角度来尊师的态度,比单纯把老师依附于天、地、君、亲的态度要积极得多。
郑玄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和主导作用。他指出:老师讲得清楚,弟子就讲得好,老师说不清楚,学者就答非所问(《礼记正义》卷三十六),这既体现了汉代经学的巨大权威性,也在相当程度上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
既然老师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郑玄说:好老师就是好老师。他把教师自身的道德、知识和教学态度作为教育成败的关键。郑玄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第一,老师一定要诚实,这在孩子的教育中尤为重要。郑玄说:“我不知我年轻,但我总是表明什么是对的,我是以正统来教导的,而不被欺骗”(《礼记正义》卷一)。这种正统教育的思想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包含着对教师自身的严格要求。
第二,教师必须精通他们的研究。郑玄批评那些老师,不知道经典的意思,却背诵他们视为简单的经文,这是很难要求的(《礼记正义》卷三十六)。这种人看起来教学方法很差,原因就是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经典,那怎么教好别人呢?所以《学记》上说:背题的学习对于老师来说是不够的。郑玄注:这是没有必要让老师明白的,或者说学者们没有问过(《礼记正义》卷三十六)。总之,一个只知道照本宣科,却没有自己研究成果的老师,不能说是称职的。
第三,教师必须积极教学。虽然教师有不教不讲的纪律,但郑璇认为这并不是要解除教师的教育责任。首先,在教育对象上,郑玄认为人是自足自洁的,要入之(《郑宜舒论语注》卷四)。凡是心胸开阔、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提拔,不应该因为小问题就拒之门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郑玄虽然反对填鸭式教学,但也认为士子既开宗明义,又提出问题,这是极说(《礼记正义》卷三十六),又反对教师掩肩的做法(《礼记正义》卷三十六),可见郑玄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动教学。
只是这种教学应该在学生有动力、有好奇心的情况下,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
第四,教师应该继续深造。按照郑玄的话来说,就是能够通过教育活动看到自己没有达到的东西(《礼记正义》卷三十六)。虽然是教导他人,但要能够通过教育活动达到自我否定的目的;虽然是促进别人提高,但是要自力更生,不敢厌学。换句话说,教师应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上述品格和风范,才能无愧于自己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责任。
郑玄一生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和教学。他打破了师承与学派的藩篱,汇集了汉代经学的成就。他的经学诠释是后世经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教育设置和观点做了很多精辟的阐述,涵盖的范围比一般思想家的专门论述还要广。特别是郑玄的教育思想,大多以注解的形式出现。虽然依附于经典,在碎片化中失落,但在古代,儒家经典的内容被视为圣人之道,却有着超出一般学者讨论的影响力。《后汉书·郑玄传》说“紫萱游历故里十余载。家贫,客耕东莱,徒弟已伴百人。”还记得他60岁的时候,“河内弟子赵尚等人千里迢迢来。”于是,郑玄当时就私下讲课,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他的弟子数不胜数,在郑智、季峥以及全国各地的历史传记中都有多次出现。比较著名的有河内的赵尚、清河的崔琰、清河的王晶、乐安的、乐安的任伟、北海的张仪、鲁的、汝南的程冰、北海的、和南洋的徐慈等等。他的学生有的成为大官,有的成为著名学者。据《后汉书》传说,他的弟子有杨珊进士吕赤、东莱人王基、清河人崔琰等名扬天下。他也为有国有国而高兴,年轻的时候是个孩子。他说袁是国器,有德,其余也都是学来的,都如他所说。
看来,郑玄有识人的本事,请文人千里迢迢到他家门口,还真能有所收获。
要说郑玄“书遍满屋,学数万”(《经学史》),恐怕不是一句空话,他的弟子总数应该不少于一万。据后人整理的郑智、季峥的记载,郑玄在教学时注重提问、启发,师生持之以恒,钻研、沉思,治学态度十分严谨。
《吃老堂丛书》中《论语》郑注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论语》评价《诗经》是“乐而不淫,悲而不伤”,郑玄注:“乐以夫人,是君子之好敌,不为淫。”想想也是悼念这对夫妻的方式。不是这个人,不是为了伤害他的爱。"但郑玄在《毛序》中说:"关遂以夫人配君子为乐,爱贤惠,不计较其色,哀其温柔,思其才,不伤其恩。“然而”掩盖文字的错误很可惜,可惜中心会原谅她,也伤不了她的好心。这引起了弟子柳岩的怀疑:为什么用“悲伤”来注释《论语》和用“渴望”来注释《毛叙》是不一致的?郑玄很欣赏柳岩的缜密思考。他回答说:“《论语注》流传于世已久,故不再固定,故遗后说。“也就是说,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把握就不下结论,以免害了后人。学识渊博,多疑,其余谨慎。郑玄不仅在学业上这样做,也教育学生这样做。
《诗·唐久·正志》中有一段郑玄与弟子赵尚的对话,起因于《上昌松法》的序。《毛序》说:“长毛”也是大帝。郑玄写道,“周皇帝,四郊祭天。.....“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仪式问题,赵尚引用古籍不同意郑玄的解释。
郑玄在作了一些解释后批评弟子说:“这是过分的探究,是无辜的!”在与赵尚的另一次谈话中,他也说:“天下所发生的事,都是经过检验过的,如果不一致,又怎么能知道情况呢?”所以,知信不分真假。“从这些师徒的随意交谈中可以看出,郑玄非常注重提出难题,启发学生,因材施教,这是对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传统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促进了他的理论的传播,最终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
总的来说,郑玄是一位前无古人的经学大师,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自唐代以来,他对《诗》和《李三》的注释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注释,被收入《九经》。到了宋代,被收入《十三经注》,长期作为官方教科书使用。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古代经典的权威注解。
因此,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郑玄的哲学思想。
由于历史时代的限制,郑玄有一种神学迷信,认为有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至高无上的主宰。比如他的《尚书·五行注》说:五才生,民齐用。其政治是迁怒于上帝,迁怒于上帝会使其无用,不为民用。其他变奏曲属于简,简也在生上帝的气。凡是对神生气的人,都会看到日月五星适合天空。一个东西丢了,就违背了人心,人心就会抱怨。木、金、水、火、土气都会受到伤害,伤害会获胜并占优势,那么神的愤怒和人的怨恨将是一场灾难。于是,五行先知变异指责人...
这种指责天人感应,无非是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君主。他进一步认为,如果君主的行为符合诸神的意志,各种克里和傅锐就会从天而降,以示他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如果君主生活在天堂,天堂会降下各种灾难作为警告。由此进一步推论,人的生死、尊严、富贵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所以要服从命运,服从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他神化阴阳五行,用阴阳杨琪的盛衰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君子属阳,小人属阴。社会之所以乱,是阴阳过度的结果,也就是小人当道。这些都是系统的,不是偶然提到的。当然,这些思想并没有超越汉代“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也很少有郑玄个人的发明。但他注意到了世界各地的经文,将这些思想融入到对经文的解读中,并在其中进行了一些系统的工作,进一步发扬了唯心主义的神学哲学。总的来说,郑玄的哲学思想不是进步的,但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因为另一方面,它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自己命运的信念。只要我们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这其实是一个客观规律,它可能会导致好的结果。
郑玄的政治思想。郑玄政治上保守正统,与其神学唯心主义哲学有关。他认为封建制度是合理的、永恒的,是符合天意的。因此,他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制度,反对地方割据势力。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极力主张忠君思想,强调地方政府要以中央为中心,地方政府要“顺道”为君主服务。在他看来,臣为君而死,是忠义之举,是仁义兼备的行为,臣必须具备刚柔三德之一。应该说,郑玄是忠于汉朝的,是为军阀政权感到悲哀的。他在评论群经时总是神化君主,要求地方诸侯服从君主,把国家的财富贡献给皇帝。他在《周易》和《李周》的注释中,往往寄托着忠君好臣的政治理想,而在《石矛》的注释中,寄托着对时事的感伤情怀,这也表明了他向往过去、反对乱世现实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宣扬孝道,把孝道作为效忠君主的思想法眼。要求人们像父母一样侍奉君主,像大哥一样尊敬各级封建统治者。总的来说,郑玄是一个笃信儒家的正统文人。他理想的政治观应该是君君、臣、父、子,并严格遵守等级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风调雨顺、国家富强、人民安全。这些,当然没有太多郑玄个人的东西,都是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郑玄对《群经》的解释,已经将这些政治思想描述为经典的本义和永恒的原则,这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传播当然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看来,郑玄的政治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但从历史上看,郑玄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