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的信息是什么?
根据中英两国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回归后50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香港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享有高度自治权。
人口:1840之前,香港只是一个只有5000人口的小渔村。如今,香港人口超过660万,每年有超过654.38+00万游客到访香港。1997回归后,有自己的香港区旗和区徽。
名字的由来:香港,意为“芬芳的港湾”,大概与很久以前岛上制造的檀香和香烛的香味有关。
民族构成:华人占97%,多为广东人;外国人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语言:英语、粤语和普通话。
声誉:东方之珠,动感之都,购物天堂。
地域花:紫荆花
历史概述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189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新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其附近岛屿99年,二战时被日本占领。
1945日本投降,被英国重新占领。
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65438年至0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气候温度
香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8摄氏度,平均降雨量222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天气温暖湿润,雾和毛毛雨频繁,平均气温23摄氏度,湿度82%;
夏季(5月至9月中旬):盛夏之后是台风季节,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下午气温可升至31度以上,偶有阵雨和雷阵雨,平均气温28度,湿度80%。
秋季(12年9月下旬至2月下旬):天气晴朗,凉爽干燥,是到港的旺季。平均温度为23度,湿度为72%。
冬季(65438+2月中旬到2月下旬):天气最凉爽干燥,偶尔会有寒流从北方内陆吹来,那时气温可能会降到八度以下。至于冬天,平均温度为17度,湿度为72%。
节日庆典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体现在很多节日上。这给香港人带来了更多的兴奋和欢乐,也给游客带来了更多的惊喜。中国的传统节日生动活泼,喜庆吉祥,不容错过。西方的节日新潮,刺激,有趣,更刺激。
农历新年(农历正月):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除家庭团聚、走亲访友等必备内容外;
香港春节的特色包括:
农历年宵花市:农历新年前几天在多个区举行,其中以每年一度的维多利亚公园农历年宵花市最为热闹,售卖各种年宵花及桃花、菊花、水仙花等商品。
花车游行:大年初一在市内举行。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彩车和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和习俗的游行队伍,组合成丰富多彩的大型表演,庆祝新年的繁荣。
烟花汇演:大年初二,在维多利亚港外海举行。海港两侧和高层建筑的靠海一侧成了最佳观赏位置。
圣诞节(65438+2月25日):圣诞节是香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楼提前一个多月就挂上了五颜六色的灯饰,商店也挂上了圣诞装饰。正是这种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的赞叹。这个时候,香港展现出最辉煌的城市面貌。如果你对香港的繁荣感兴趣,那么最好的旅游时间一定是圣诞节。
最热闹的事件是平安夜。教堂里有神圣的平安夜弥撒,一些酒店、商场和唱诗班唱圣诞歌。所有香港市民都涌向街头,尤其是尖沙咀海滨花园的海滨长廊和邻近的街道。
如果圣诞节能来香港,购物也是一大乐事。这个时候各大商场都会实行大甩卖,可以低至半价。这在香港已经成为一种惯例,香港居民会选择这个时候购买圣诞礼物,给亲人送去一份深深的温暖。
元旦(65438+10月1)、情人节(2月14)、天后生日(农历3月23日)、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太平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乔奇节(农历七月初一)
香港历史: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主要项目: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香港就有人类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住区。唐朝开元二十四年,香港属于周迅。建立屯门军事镇【1】,驻守2000人保护海上贸易。当时军队驻扎在今天的屯门,因此得名。由于大埔附近海域盛产珍珠,南汉刘于公元963年建立了一个正式的珍珠养殖场,称为梅川都城。宋太祖赵匡胤的南汉王朝灭亡后,官方禁止采珠。到了元朝,官珠收回,却遭到士绅的反对,不久又被封了。明清时期采珠屡禁不止,但仍无法回到五代十国的繁荣。
香港从唐朝到清朝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香港的梨园和大西山沙罗湾的土壤适合香树生长,所以香树的种植和生产也发展缓慢。据考证,明代所有来自东莞南部和新安(包括香港)的香树制品,都是用木箱包装,经陆路运到尖沙咀的香埠头(香树制品运输的终点站)。公元1662年,为了防止沿海居民给予援助和明朝遗风郑成功,清朝迁居海上,对香的种植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新统一,也很难恢复旧观。
香港有很长的海岸线,所以香港很多地方都适合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在今天的九龙湾设立官富场,派驻盐官,负责食盐生产,统筹各种小盐场。公元1183年(孝宗惜春10年5月29日)大溪山私盐被禁,引发大溪山暴动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南宋末年,宋端宗赵和民赵敏两位小皇帝被元军逼得逃到香港。据说他们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过,并称之为宋王台。后来宋明帝闵在梅威登位。因元军追击,沿海路渡过浅水湾至新会。但当船行驶到今天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于是卢秀福背着8岁的赵敏跳海身亡。
1514年(郑德九年),葡出兵屯并攻陷。然后在1521年(郑德十六年)爆发了中葡战争。战斗持续了四十天,但葡萄牙军队仍不愿撤退。6月27日,又有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战败仍无法挽回。最后,他们决定将剩下的士兵集中在三艘战舰上,准备突围。9月8日上午,三艘船试图在黑暗中突围,但不幸遇到了一艘来自中国的军舰。双方再次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绝境。不久,海上起了风暴,敌船因船身较大,乘风而逃,狼狈返回马六甲。然而,葡萄牙军队并不愿意失败。次年4月,又派出4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在路上再加2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并于7月10日侵占中国海域。八月,两军在大溪山西草湾附近对峙。因为中国的海防实力大大加强了,这一仗从千草湾海打到韶州海[2]。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活捉余都禄舰长等42名官兵,斩首35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帮助明朝遗老郑成功,清朝廷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让他们迁居海上,沿海居民要向内陆迁移50里,因此失去了家园。再加上海上禁令的实施,香港当地受到了严重影响。移海后,渔盐业荒废,农村荒芜。沿海居民因移居大海而深受其害。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巡抚周有德要求二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朝廷终于允许收回边界,这一带的居民陆续回迁。于是新界五族[3]在上水设庙[4]向两庙进贡,邓氏在岑田设二公书院,每十年奏一次,以示答谢。
英国统治时期
早期规则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次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其邻近的鸭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廷再次被英法联军击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香港岛经常扰乱治安的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的昂船洲割让给英国。当时九龙半岛的新边界只是用短短的铁丝网隔开,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间,英国与清廷签订了《关于扩大香港边界的特别条款》等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了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及其邻近地区的200多个离岛,除九龙城寨外,租期为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转让形成了今天香港的边界。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但是国力没有延续,北伐让国民政府没有闲暇考虑收回香港主权。但当时香港政府仍开放中港边境,两地公民仍可自由往来。当时为了建设国家,很多香港人不仅捐钱回国,还加入了国民政府的工作。国民政府前外交部长吴是当时香港的名人。
抗日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于1938登陆广东,迅速占领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部署位置。香港华人支持抗战,捐款。日本军政府对此不满,多次向英国领事抗议。1941年65438+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几个小时后,同步进攻马来亚,渡过深圳河占领香港。在此期间,日本和加拿大以及英国和印度军队之间发生了多次激烈的战争。最后,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194165438年2月25日,时任总督杨宣布向日本投降,日军对香港的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在此期间,日本人为了方便统治,将香港人迁回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