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起源于何时?
其中最流行、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是“雷祖始蚕”。螺祖是轩辕(公元前2550年)的公主,轩辕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根据隋书的说法。据《礼记》记载,北周(557-581)尊螺祖为“首蚕”(即首蚕之神)。《通鉴外传》记载:“西陵家的女儿螺祖,是皇帝的公主,开始教百姓养蚕,疗蚕茧做衣服。”《道史》说:“伏羲化蚕为蚕,西陵家开始养蚕,所以《淮南蚕经》说,西陵家劝蚕种庄稼,近蚕方得。”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流行。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外文献在谈到中国蚕业起源时,都是基本认可地引用。1926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在陕西夏县尹喜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个半切开的蚕茧。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有人用“螺祖始蚕”理论佐证这种半茧,从而推断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就存在养蚕业。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对“螺祖开始养蚕”的理论提出了异议。他们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声明出现得晚了。虽然《史记》中提到黄帝娶了西陵家的女儿螺祖,但并没有提到“始蚕”,可见这种说法在汉初尚未出现,《通鉴外传》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路的历史是南宋人写的。这条路的历史中提到过。《淮南子》一般被认为是伪书。虽然北周视螺祖为第一蚕,但在此之前,北齐(550-577)也曾祭祀黄帝为第一蚕神。与此同时,一些著名的考古学家对尹喜村的半个蚕茧提出质疑,认为这一发现是一个不可靠的孤立证据,很可能是后人混淆的东西。比如夏鼐提出:“在华北黄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丝绸这种材料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好;而在新石器时代,有什么锋利的刀片可以切割或切开茧,使之具有‘非常直’的边缘?”(中国古代养蚕丝绸史见文物2号1972)这些异议和质疑虽然有不少支持者,但远未得到所有相关研究者的赞同。有人认为,虽然“螺祖始养蚕”之说来自后人的猜测,但作为时代的体现,中国早在黄帝时代的蚕桑业基本可信。权威的《中国纺织科技史(古代部分)》(陈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持此观点。对于夏奈的观点,有人发表过反驳文章。比如日本学者步木顺郎认为,蚕茧在降雨量极少的黄土高原可以保存四五千年以上;他声称自己用薄薄的石屑和骨屑(模拟当时人的生产工具)做实验,切下的茧真的有直边。
另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长江下游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使蚕业起源的争论复杂化。1958年,浙江吴兴前山阳出土一批丝织品,经鉴定其绝对年代为四五千年前。1963年,江苏吴江梅艳出现了绣有蚕纹的黑陶。1977;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纺织工具构件和饰有蚕、织纹的牙刻杯。许多学者认为,陶器和牙雕上蚕纹的出现,显示了当时人类对蚕的认识程度,以及蚕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蚕纹、织纹、纺织工具一起出土,可见丝绸在纺织上的应用。根据这些发现,证明了东南地区也是蚕桑的发源地,这里开始养蚕的时间甚至比传说中的黄帝螺祖所代表的时间还要早。但也有人认为浙江的古文化落后于中原,千山阳下层可能包含了不同时代的遗迹,甚至可能被部分扰动。所以当时参与千山阳考古发掘的同志仔细回忆发掘过程,基本排除了扰动的可能。然而,由于回忆和挖掘之间的时间很长,很难确定一些细节。也有人认为千山洋地区出土的丝织品不一定是蚕纤维,也可能是柞蚕丝等野蚕丝。纺织行业相关人员通过石蜡切片、显微投影等手段对千山溢出的丝片进行了重新鉴定,确认确实属于人工饲养的国产丝。但他们也承认,由于出土的帛书碎片数量多,碳化严重,分析工作受到限制。此外,关于河姆渡等地出土器物上的纹饰是蚕的形象还是其他昆虫的形象,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