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场战争是一个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替基本上都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大规模的战争,而这些战争的结果,正直接影响着历史前进的方向,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在这些战争中,有侵略战争、防御战争、内战和民族战争。有的为掠夺而战,有的为领土而战,有的为权利而战,有的为理想而战。在这数不清的战争中,诞生了许多经典战役,涌现了许多杰出英雄。他们骄傲地站在时代的潮头,在历史上扬名立万,大放异彩。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看看哪一场最经典。
牧野战役
战斗名称:牧野之战
交战时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046年
两位领袖:周武王、姜子牙——商周。
实力对比:4.5万-6.5438+0.7万。
战争背景:商周无路,政权岌岌可危。周武王联合其他国家推翻了商朝,统治了中原。
胜利原因:在商朝主力滞留东南的同时,利用战车等机动性强的精锐部队,以闪电战的方式击败朝戈的奴隶守军,然后被一一击败。
结局的影响:自杀,延续了近600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周时代。
难度指数:简单。由于商朝主力不在,守军多为临时拼凑的奴隶,战斗力不强。
后人评价:是我国古代早期著名的战车战斗范例。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战车兵仍是各诸侯国的主要作战兵种。牧野战争所体现的战略和作战艺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驹之战
战斗名称:白驹之战
交战时间:公元前506年
双方首领:阖闾、伍子胥、孙吴。
实力对比:3-20万
战争背景:吴楚和中国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仗。阖闾即位后,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制定了“竭楚之策”,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入侵楚国,历时六年,导致楚国国力耗尽,内部空虚。此时的吴王阖闾认为时机成熟,以大迂回的策略深入楚国境内,全力攻打楚国。
胜利原因:吴国军队虽然少,但灵活机动,先发制人,指挥得当。楚军疲惫沮丧。
结局的影响:吴国打败了多年的强敌楚国,给了长期称霸的楚国前所未有的创伤,从而使吴国的威望大增,为吴国进一步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难度指数:简单。一是多年的“疲楚策略”造成楚国国力空虚,军队士气低落;第二,吴国有伍子胥、孙武、傅彪等当代著名将领,而楚国缺少类似的优秀军事将领。
后人评价:白驹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大、影响深远的一场战争,为后世的穿插迂回战术提供了完美的借鉴。
巨鹿之战
战斗名称:巨鹿之战
交战时间:公元前207年
两位领袖:项羽-张寒和王力。
实力对比:5-40万
战斗背景:懵懂无知,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大举反攻秦。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在巨鹿与张寒、王力率领的40万秦军主力决战。
胜利理由:先破釜沉舟鼓舞士气,再冲锋陷阵,勇猛无敌。楚霸王项羽无与伦比的勇敢无畏精神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胜负影响:巨鹿之战是秦末起义军最大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之前,秦军的军队仍然对起义的联军有着明显的压倒性优势。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已名存实亡。刘邦乘虚而入咸阳后,秦朝灭亡了。
难度指数:难度。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以40万主力包围了赵,各路起义军纷纷救援赵,但到了巨鹿后,都惧怕的军队,都在观望。因为秦始皇掌管六国统一全国才十四年,所以叛军首领非常害怕秦军,因为他在那个时候就像一只老虎和一只狼。没想到项羽临危不惧,率领楚军猛攻秦军,最终大获全胜。
后人评价:张寒不败,秦不亡,巨鹿之战成就了项羽,给他留下了火烧断桥,拉山抬鼎的千古美名。此外,后世无数将领都对项羽充满了无限的敬仰。
彭城之战
战斗名称:彭城之战
交战时间:公元前205年
双方指挥官:项羽-刘邦
实力对比:3万-56万
战斗背景:楚汉战争开始后,刘邦明走上了黑暗之路。他先是打败了雍王张寒,然后又联合了田蓉、、等人共同抗击楚国。此时项羽的主力正在山东与田横交战。刘邦利用楚国都城彭城的空虚,以56万大军包围了彭城。
胜利原因:刘邦自以为胜券在握时狂妄自大,而项羽却能准确找到刘邦军队的软肋,采取奇袭战术,直击刘邦军帐,咬住刘邦本人,使其无法指挥反击,从而大获全胜。
结局的影响:彭城一战,刘邦遭遇了开战以来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虏了,很多诸侯都背叛了楚国。项羽充分显示了他英勇无畏的军事指挥能力。这一战,项羽不仅消灭了刘邦的主力,还夺回了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难度指数:极难。此战之前,项羽基本处于绝境。第一,齐国尚未安定,项羽腹背受敌。第二,实力悬殊太大。刘邦的实力是项羽的近20倍。第三,项羽的奇袭策略其实是有风险的。项羽一个人。一旦被围,如果不能速战速决,肯定全军覆没。第四,项羽从齐国到彭城很久,刘邦更早更早。第五是盟友的背叛。从大环境来说,项羽已经陷入了极度孤立的状态。
后人评价:依靠项羽雷厉风行的指挥,楚军在半天时间内以3万兵力击溃汉军56万人,歼灭刘邦主力。刘邦只带了十几个骑兵逃了出来,汉军基本全军覆没。彭城之战开创了古代战争速决的典范,也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独立使用骑兵歼灭步兵的经典范例。
井陉之战
战斗名称:井陉战役
交战时间:公元前204年
韩信、赵王燮和陈郁。
实力对比:3-20万
战斗背景:公元前204年10月,韩信率领汉军,翻越太行山,东进,向赵国发起进攻。赵王偕赵军总教头陈郁,聚兵守井陉口。韩信这边选择两千轻骑,从偏僻的小路迂回到赵大营的侧翼,准备乘虚出击,夺取赵大营;与此同时,派10000人背水一战,攻至绵蛮河东岸,以迷惑赵。赵还真误以为韩信不懂兵法,把军队往死的无路可退,这让他对韩信非常鄙视。
胜利原因:韩信和最后一战大胆的战略构想,预见敌人的主动和灵活的指挥能力是赢得这场战斗的主要原因。汉军将士见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大家拼死一战。这时韩信的轻骑兵再次进攻成功,赵突然发现老巢易主。结果赵立马慌了,逃之夭夭。
结局的影响:赵军被消灭,陈郁被杀,王召投降,赵国灭亡。井陉之战的胜负,对整个楚汉战争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汉军的胜利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的对手,使其在战略全局上逐渐取得优势,从而形成了孤立项羽的有利局面。虽然这是一场战役规模的战争,但它具有战略地位。
难度指数:难度。这场战役实力悬殊。汉军在最后抵抗的绝境下,几乎全军覆没了自己的敌人。不过,艰难的战斗也是因为指挥权在有“兵仙”之称的韩信手中,也让人感觉舒服自然。
后人评价:井陉之战成就了韩信最后的坚守,以及后来被处死的经典战法奠定了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的地位。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关键在于他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奇、用右,利用背水一战,灵活用兵,奇袭速决,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井陉之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孙子兵法的应用是灵活创新的,不应该避免死板的教条。这正如宋代岳飞所说:“先战,后战,兵法共通,应用奇妙。”在这方面,2100多年前曾经“百战百胜,攻其不备”的风云人物韩信就是一个例子。
昆阳之战
战斗名称:昆阳之战
订婚时间:公元23年。
双方领导人:刘秀-王迅和王毅
实力对比:2万-42万
战斗背景:王莽篡位后,施政不当,天下大乱,绿林叛军占领昆阳城。王莽派王勋、王毅率领主力42万人包围昆阳。昆阳城内所有守军加起来不到一万,城外也没有援军。形势极其危急。辛莽的军队威胁要粉碎昆阳,并禁止城里的守军投降。
胜利原因:起义军坚守昆阳,牵制敌人,积极反攻。当时还只是局部将领的刘秀慷慨激昂,鼓舞士气,做出正确的战斗决策,只带领十三骑出城求援,最终成为这场战役胜负的关键。
最后的影响:昆阳胜利敲响了新王朝的丧钟。除逃回洛阳的千余人外,42万人全军覆没。这一仗让王莽失去了主力,他惊恐万分。不久,起义军入侵长安,新朝灭亡,王莽被起义军斩首。
难度指数:奇迹。昆阳之战,王莽的军队有42万人,而另起炉灶的叛军守城和外援加在一起的总兵力只有2万人。但在如此实力悬殊的情况下(1对21),起义军却能取得全歼的辉煌胜利,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后人评价:昆阳之战,刘秀琴选择了3000人的敢死队,亲自带领敢死队奋勇作战,杀死了辛莽军的主要指挥官王勋。此战之前,刘秀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军。许多人认为刘秀权力较小,更书生气。此战之后,刘秀一战成名,所有的将领也都信服他。昆阳之战不仅是王莽灭亡的决定性战役,也为光武帝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创建东汉王朝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