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怀远简介

怀远县,位于安徽北部,淮河中游,始建于1291。全县辖19个乡镇,365个行政村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39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7万。怀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虞时代,怀远就是屠山石的聚居地,是淮河文化和大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土山-白乳泉景区现为安徽省重点旅游景区,有毓宫、白乳泉、祁木石、汴河洞等名胜古迹。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芭蕾”。怀远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发达。县城位于荆山、土山脚下,涡河、淮河交汇处,距蚌埠机场仅10公里。津浦铁路穿境而过,206国道、307、225省道、合徐高速公路和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淮河、涡河等九条河流并列其间,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怀远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全县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5438±05.4℃,降雨量约900毫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宜人。花岗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全国已探明优质石灰石6.3亿吨,铁矿石500万吨。这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鱼、螃蟹、畜禽。怀远石榴、白莲坡贡米、王春杂交水稻、徐桥芹菜、仇和蟹、五茶烤全鸡等名优农产品享誉全国,深受市场青睐。

位置交通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腹地,水陆贯通东西,连接南北。

历史人文

怀远是个杰出的人。汉代经学大师桓荣,曹魏四代侍郎蒋济,东晋阿芙桓温,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华云都出自怀远。清代咸丰年间陕西巡抚林,光绪年间内阁大臣林介璧,以诗文名世,被誉为“河左两林”。黄花岗七十二名著名烈士中,宋玉琳、程亮也是怀远人。近年来,怀远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怀远是安徽省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百万人口县。先后被1997、1998授予“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省卫生先进县”等称号。怀远花鼓灯是安徽的两大名花之一。该剧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它被邀请到葡萄牙、摩洛哥和其他国家演出。1997年,怀远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花鼓灯艺术之乡”。

历史悠久的怀远县的建立与演变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端。

怀远县境内,荆、屠两座大山在淮河与涡河之间对峙,形势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中国南北分裂对峙的时候,经常成为争夺的战场。因此,这个地方的名称在历代被反复更改,其所有权也各不相同。

怀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当我国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唐、禹时期,这里就有了土山石国。于霞国王娶了屠山石的女儿,他治水削山的遗迹至今还存在。禹五年(公元前2030年),土山南麓的一个村子,见了天下所有的王公,后来叫做“村”。

夏商时期全国分为九州(注1),隶属徐州(注2)。西周时,徐州并入青州(注3),分属清、阳两州(注3)。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割据,相互兼并,天下大乱,连年战乱。这里的归属是不确定的,先后属于吴和楚。

秦朝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淮水为界,淮北为泗水县(注5),淮南为九江县(注6)。

西汉时仍以淮河为界,有四侯二郡。在淮水以南建立当涂、曲阳,隶属九江郡。平安、翼城、龙康、襄县是淮水以北的两个县(注8)。王莽新朝时,当涂改名山居,曲阳改名延平阁,平嘎改名平宁。东汉时,当涂改为县,裴军改为郭培(注9)。原郡不动,只改平安、宜城为九江郡。

三国时期,土地属魏版图,隆康改为汝阴县(注10),翼城、平安、曲阳等县属淮南县(注11)。当涂,向县撤废。

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隆康改谯国(注12),复为当涂,与翼城、曲阳、平安三县同属淮南郡。东晋南迁,将当涂华侨安置在江南(即今天的当涂县)。后来又迁到了马头县。

南北朝时期,竞争非常激烈。先属南宋,但县治不变,另设新县。隆康并入祁县。齐时淮北地区全失,属北朝魏地,立为我县,属马头县(注13)。后来南梁又占领了它。除隆康治下的蔡县外,我属沛县,翼城属临淮县(注14),设立歌山县。后被北朝和北齐占领,京山县(注15)改为马头县。我已与翼城合并为临淮县,曲阳已与他人合并。

隋朝,京山县废,土山县改为中坜县(注16)。

唐代,土山县并入中坜县(注17),隶属中坜郡。五代十国时,属南唐,仍为中坜郡。后来周世宗有了两淮,就在这里组建了“镇淮军”。

北宋还是由于旧唐制。南宋时,淮北曾落入晋国之地,景山镇就设在这里。金死后,南宋收复,复置京山郡。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这里建立了一支“怀远军”(注18),掌管京山县,横跨淮河两岸。“怀远”这个名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怀远军向元军投降。元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正月废怀远军,与京山郡合并,改名怀远郡,隶属濠州(注19),划归安丰道(注20)。此后,怀远县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明初属应天府(注21),后属凤阳府。

清初属江南省凤阳府(注22),后改为安徽凤阳府。

成立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4—1928)隶属安徽省寿县第三行政督察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属安徽阜阳第三行政督察署所辖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怀远属寿县第十行政区所辖县,直至怀远县解放。

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被敌人部分打败。在* * *领导下,苏(县)淮(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与此同时,国民党怀远县政府逃至龙岗区楚汉湖,伪怀远县政府占领怀远县城。

解放战争时期,在县境内的涡河南北建立了怀远、怀素两县的人民民主政权。1949 65438+10月17怀远解放,三月怀远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全县辖城关、胡疃、刘流、宝鸡、双桥五个区,57个乡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部分调整。1952年5月,公基区由凤阳划归怀远,改称麻城区。7月1955,梅桥区桃园乡5个选区划归蚌埠市。同年9月,西泉街划归凤阳。1959,65438+2月,季芹公社划归蚌埠郊区,朱团公社、吉梗公社划归淮南市区,1964年又划归怀远。曹老集区于1950年由灵璧划归怀远,更名为新马桥区,于1965年7月并入固镇县。

怀远县1949年属苏县署,1956年属蚌埠县署,1961年恢复苏县署,1983年7月仍属蚌埠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