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经久耐用的漆器?
战国时期漆器发展到第一个高峰,脱胎漆器的前身“夹胎”出现。它轻薄,外形灵巧多变。战国时期漆器的产量、品种、产量、分布之广,都远远领先于前代。这些都为漆器工艺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漆器以元代嘉兴历史上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为北京和扬州。珍珠母漆器以扬州为主;山西平遥以推光漆器为主;漆雕和填充主要在成都;脱胎漆器主要产于江西宜春、鄱阳一带,福建福州、泉州等地。其中,北京雕漆、福州健美漆、扬州罗典漆、平遥推光漆被称为“四大名漆”。
北京雕漆
北京雕漆起源于唐代,盛于宋元,盛于明清。漆雕的主要工艺是雕刻,主要原料是漆,所以叫漆雕。北京雕漆可分为金属胎和非金属胎。把雕好的漆皮一层一层的涂,干了再涂一层,几十层到三四百层不等。然后根据画作,用刀而不是笔雕刻山水、人物、花鸟等浮雕图案。一般以朱砂漆为主,黄、绿、黑漆作为底色也是有用的。经过制胎、烧蓝、打底、喷漆、雕刻、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技术要求都非常高。雕刻是最重要的工序。
刀雕以前以平雕为主,现在有很多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等。雕漆的配色也很有讲究。以前只有黑、红、黄、绿四种颜色,现在已经发展到白色、杏黄色、茶红色、粉色20多种。每件作品也从以前的单色扩展到现在的多色。雕漆以其经久耐用、防潮、耐热、耐酸碱、不变形、易收藏而广受人们喜爱。
福州脱胎漆
福州著名画家、艺术家沈绍安在清朝乾隆年间发明了脱胎漆器,并一直流传至今。
它最明显的特点是:轻便、亮丽、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牢固、耐温、耐酸碱腐蚀。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即使用粘土、石膏等。做坯,用漆作粘合剂,然后用夏布或绸布一层一层地贴在坯上。阴干后去掉原胎,留下漆布的雏形,再施灰底、抛光、上漆、打磨,最后进行各种装饰花纹,成为鲜艳多彩的脱胎漆器制品;二、木胎等材质轮胎,材质硬,直接喷漆,没有脱胎,基本和脱胎一样。
扬州罗典漆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盛于汉唐。元末,“点螺”技术的出现,为珍珠母器皿制作史增添了光彩。明代,扬州漆器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漆器生产中心。螺丝点装置正变得越来越繁荣,它的技术水平很高。贝壳、夜光螺等。均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旋片,再将薄螺旋片“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因其比普通珍珠母更薄、更软,故又称“薄珍珠母”、“软珍珠母”。蒋是明末清初扬州著名画家,以制作螺钿漆器闻名。他制作的杯盘精美,与当时扬州著名画家查二湛的画相媲美。当时扬州流传着“杯盘遍地,画轴遍地”的故事。清代乾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家陆颖之、王国辰将雕嵌两种技法相结合,创造了罕见的“雕嵌玉”品种,使扬州镶嵌漆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地方特色。
平遥推光漆
平遥推光漆器因手掌有光泽而得名。底漆主要有黑色、玫瑰色、杏色和青紫色。人物、花草、鸟兽、山水通过金漆、堆古漆、嵌骨嵌石、金雕、金雕等技法刻画得惟妙惟肖。其外观古朴典雅,彩绘多彩,手感细腻光滑,耐热耐潮,经久耐用,诚为上等漆器。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很有名气。明清时期远销国外,新中国成立后推光漆器进入黄金时代。它是中国四大漆艺之一。制作过程繁琐复杂,要刮五到六次灰,刮完灰完全干后才能进行下一次刮。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在于精致,还在于用料非常讲究。它用的是一种天然的漆料——漆,是把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的漆树树皮刮掉后流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