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圣地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尼波公主给吐蕃带来了天竺和尼波的佛教文化,文成公主给吐蕃带来了唐朝先进的农耕和纺织技术。目前,汉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如藏医的观察、嗅觉、提问和冥想,遍布西藏农区的水磨,民居墙上的水状图案,寺庙里的金穹和斗拱等等。唐代女子背垫的特点在两处依然存在。一个是藏族妇女,尤其是农区的藏族妇女,背垫还是很受欢迎的。有日本女性的和服,但是她们的背垫却成了一种装饰。
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弥留之际,弟子们恳求佛陀留下真象,以指引众生世代相传。佛祖同意了。随后弟子们分别在8岁、12岁和30岁时创作了三尊佛像。其中,8岁和12岁的雕像是请释迦牟尼的奶妈描述佛陀少年时的样子后创作的。释迦牟尼亲自加持三尊佛像后,在菩提树下圆寂。当涅槃尺尊公主进藏时,涅槃国王给吐蕃三宝的嫁妆是一尊8岁的佛像。唐朝文成公主贞观年间,给吐蕃带来了12岁的佛像。目前大昭寺正殿前廊两侧的四尊大力士雕像,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时推车的唐朝大力士。
当初,文成公主一行刚进入拉萨山谷,载着12岁佛像的木轮车就陷进了一片沙地。四个大力士用尽全力让汽车移动半步。文成公主说,看来佛是愿意供奉在这里的。所以让人用布幔围住佛像。松赞干布满足了文成公主的心愿,专门修建了供奉12岁佛像的小昭寺,并将寺庙的立面朝向长安。现在,小昭神庙的前门是一条花岗岩铺成的街道。拐个弯就到了熙熙攘攘的八廓街。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大昭寺后,还想为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以供奉8岁的佛像。
文成公主用汉代占卜的方法告诉松赞干布,雪域高原是罗刹女妖的形状,拉萨山谷中间的湖是罗刹女妖的心。只有在这里建庙,才能镇压女魔,让吐蕃兴盛。关于拉萨历史的藏文书籍记载,松赞干布听从文成公主的建议,让白山羊驮着土,用木架放在湖面上,填了一层土,放在木架上,直到把湖水填平。在大昭寺大殿的西墙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幅描绘松赞干布带领百姓修建大昭寺场景的壁画。
现在,在大昭寺大殿的南角,你可能还会看到一个半人高的青石骨灰盒。据寺内喇嘛介绍,石瓮是大昭寺修建时留下的。石头上的小洞直接通向湖。低头蹲下石瓮,贴着耳洞,就能听到湖里野鸭的叫声。据说练得好的话,还能听到罗刹女魔的呻吟声。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爆发战争,大昭寺被扫荡一空,尼波尺尊公主带入西藏的8年佛像毁于战火。一些高僧和虔诚的贵族秘密地将12岁的佛像藏在大昭寺的一个小大厅里。藏的方法和后来莫高窟僧人藏魏晋唐的史书、纸、绘本一样。小厅的门用泥土和石头封住,然后用泥巴抹平,画上壁画。直到第三十六代吐蕃王赤德祖丹,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王,吐蕃再次掀起佛教文化热。得知12岁佛像落后,金城公主将其请出秘藏之墙,继续在大昭寺供奉。
佛教里有“加持开光”的说法。“加持开光”就是在道士的主持下,赋予佛教场所的普通建筑或雕像以佛的真谛。也就是通过诵经等仪式,将俗世的泥胎、铜雕、木头,附着在佛的灵性上。大昭寺供奉的12岁佛像,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雕刻的,由佛祖亲自开光。然后,去祭奠大昭寺12岁的佛像,就像见到了释迦牟尼的真佛。
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加持的三尊佛像,8岁佛毁于战乱;三十岁的佛祖在天竺战乱时被一些信众偷偷送上一艘大帆船,准备漂洋过海运往外地朝拜。风暴中,船被巨浪掀翻,30岁的佛陀沉入南印度洋。唯一幸存的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12岁佛像。其神圣和珍贵可想而知。
历史上,大昭寺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是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15世纪初完成的。这次扩建使大昭寺拥有了五座金顶、108座佛寺、25000多平方米的壮观规模。建成后,宗喀巴赠送释迦牟尼12岁佛像一顶纯金五佛冠,并于藏历正月十五在大昭寺举行格鲁派(黄教)第一次讲经。
现在,西藏各地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的藏传佛教信徒进藏拜佛,最大的心愿就是拜大昭寺的“觉沃仁波切”释迦牟尼。在西藏,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茫茫草原,都能看到虔诚的磕头者。这些用身体丈量大地的信徒,指尖的最终归宿是大昭寺前的青石板。当他们拜倒在释迦牟尼的雕像前时,他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西藏藏传佛教的世界里,大昭寺是圆心。拉萨有三条转弯的路。第一个是大昭寺主殿释迦牟尼佛周围的一条走廊,藏语叫“走廊”。这座寺庙的转经筒里有一圈铜转经筒。走在“走廊”上,佛教徒边走边念经,用手拨经,发出急促的声音。大昭寺周围的第二个转弯道叫“八出口”。当大昭寺在7世纪初建时,寺庙周围有一些佛教帐篷。后来,更多的商人建造房屋。后来逐渐形成了拉萨著名的八角街。第三个转弯的路叫“林廓”。这条转弯的路环绕着整个拉萨城。早上起来就能看到络绎不绝的月经变更者,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以大昭寺为中心,再往外看,覆盖整个雪域高原的漫漫佛道呈放射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