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江燕的瓶口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都江堰宝口起到了引水灌溉的作用。
李冰父子邀请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实地考察了地形和水情,决定凿通雷宇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火药,李冰用火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雷宇山凿出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宝瓶口”,从雷宇山分出的石堆叫“留堆”。
之所以要修瓶口,是因为只有把雷宇山打开,让岷江的水顺利地向东流,才能减少西边的河水流量,让西边的河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缓解东边的干旱,让汹涌的河水流入干旱的地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防洪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扩展数据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瓶口的水量,发挥分洪减灾的作用,防止灌区水量波动大、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李冰还在鱼嘴引水大堤尾部,靠近瓶口处,修建了平水槽和分洪用的“飞沙堰”溢洪道,以确保内江不发生灾害。溢洪道前有弯道,河水形成环流。河水超过堰顶时,洪水夹带的泥沙、石块会流入外河,使内江、瓶口的水道不被堵塞,故名“飞沙堰”。
飞沙堰是用竹笼里的鹅卵石筑成的,堰顶处于合适的高度,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会溢出飞沙堰,通过平罐流入外河,这样进入瓶口的水量就不会太大。
与此同时,越过沙飞堰流入外江的水产生了一个游泳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浆甚至巨石会被抛过沙飞堰,因此可以有效减少瓶口周围的泥沙沉积。
为了观察和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雕刻了三个石堆的人像,放入水中确定水位。石马也凿好,放在河中央,作为每年水量最少时冲刷沙滩的标准。
百度百科-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