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古代哪个朝代有霍乱?

霍乱传入中国时,使用的是霍乱的传统名称。早在《内经》中,霍乱就被多次使用。如“凌叔?《五乱》篇说:“胃中之乱,为霍乱。”苏文?《齐交替大论》说:“旧土不如旧土,民病腹泻霍乱。”“苏文?”六《郑源纪达论》说:“农历月吐霍乱于中国及满洲”。《汉书》说:“岳夏酷暑期间,欧洲腹泻病和霍乱病齐头并进。".

《伤寒论》系统阐述了霍乱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呕吐有益,故称霍乱”,可见霍乱在汉代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病名。

对于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学者们大多沿用连德武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它是从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传入中国的。他依据的是宋儒林在《再版林森结核病百科全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嘉庆陈赓(1820)秋天,许多人上吐下泻,次年辛巳更是戏剧性。”又云:“此病起于广东,今我在台湾省,福建,患者尤重。”。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有霍乱,是在1817左右由陆路从印度传入的。虽然之前有记录,但无法确认是真的霍乱。在这个学术领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1817的引入没有造成疫情,可以省略。另一种观点认为,霍乱是在印度起源引起世界疫情的1817年传入中国的,所以第一次传入应该从1817年算起。日本人井川庆之也支持余云岫的观点。对于霍乱,中国似乎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申屠所著的《百代医案》一书中,“嘉靖甲子(1564),许多人患此病,无数人从脚底到膝盖麻木,数千人死亡”。据此,后世医生对霍乱有“足疾”之称。医学史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导在《外台秘笈》中记载的霍乱症状有呕吐、腹痛、手脚冰凉、烦躁不安、干呕、肌腱抽搐等。,而且似乎这种病已经被认识到了。

在世界上霍乱的七次流行中,中国每次都是最严重的疫区,两次流行之间病人络绎不绝,死了很多人。据连德武《中国霍乱流行简史及古代治法概述》“自1820年英国在缅甸用兵以来,霍乱一旦流行,经缅甸由海路直下广州,传至温州、宁波,以宁波为剧。次年,真霍乱在中国流行,从宁波蔓延到各个港口,到达北平、直隶、山东等省。它于1826年夏天从印度引入中国。从1840年开始,印度被移交给英印联军,造成了第三次霍乱疫情。”陆定普的《寒鲁医话》?第三卷?《霍乱筋》说:“嘉庆陈赓年间(1820)以后,患者不绝”。王清任的《纠正错误的医学森林》?下一卷?《瘟疫吐泻转筋论》也说:“道光元年(1821),数省患吐泻转筋,死得太多,穷得不能下葬者,国家发钱赐棺,其余月份,* * *黄金数十万。”清代以光绪十年(1888)最为流行。民国21年(1932)霍乱最流行,波及306个城市,发病10666人,死亡31974人。

霍乱传入中国后,由于病源不明,医生根据症状给疾病命名并进行预防。许在《垂足疥疮方论》中把这种病称为“垂足痢”,在同一本书中又称为“足刺痒疫”,而田金元在《霍乱在时》中称之为“霍乱在时”。民国初年,一些说英语的人称这种病为“真霍乱”。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该病在法律文献和教科书中被称为霍乱,不再称为“真霍乱”等疾病。在王孟英所著的《论霍乱》中,提出用明矾、雄黄、水缸泡葛根、降香作为春夏季节的消毒和预防方法。

虽然霍乱的来源和轻重与《伤寒论》有所不同,但运用《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和方药,如理中汤、四逆汤等,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许在《挂足方》中明确指出,治疗宜用温经通阳之药。这种观点自古以来就遭到许陵胎、王孟英等人的反对,认为霍乱属于热,不能用热药治疗。但从腹痛、便稀、手脚冰凉等感冒症状来看,用生姜贴四代是合适的,这也是实践所验证的。当时章太炎先生指出,四逆汤的疗效与西医的樟脑针、盐水针(补液)疗效相当,原理相同。目前治疗霍乱的几个原则无非是输液或口服药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抗生素(如磺胺、呋喃唑酮、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霍乱值得重视。早在《内经》运气学说中就指出,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与某些疾病的流行有关。1951年,魏昱研究了1946年至1950年上海霍乱疫情,证实霍乱疫情与大气绝对湿度有关。

1961年Eirto型霍乱也在广东沿海地区出现,随后蔓延至20个渔胜市(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一定的伤害。1992年印度和孟加拉国霍乱疫情已被证明是由Eto型变异引起的,该毒株被命名为0139。已传播到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香港、欧美等地。在我国,0139最早于1993在新疆发现,五年多报告300余例,仅占同期爱尔托病例的0.5%。目前,霍乱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仍然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公共问题。1997年扎伊尔境内卢旺达难民大规模爆发霍乱,造成70000人感染,12000人死亡。这证明霍乱仍然是灾难性的,也说明第七次疫情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