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展历史
从秦朝开始,封建王朝换了一个又一个,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历时2100多年。在此期间,虽然中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几经迁移,但中国真正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只有两个,前期的长安和后期的北京。
自十世纪以来,北京在全国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首先辽朝在这里建都,这里是它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叫燕京。相继崛起的金朝,在这里正式建都,改你为都城。燕京和中都都是在古季承的遗址上发展起来的,相当于现在北京的西南部分。
此外,金朝还利用当时城北的湖泊修建离宫,其中心位于今天北京的北海公园湖东岸和东岸附近的琼岛。到13世纪中期,元朝陆续在此建都,以金代清宫旧址为中心,新建了一座城市,经过全面规划后命名为大都。
大都城建成七年后,欧洲中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罗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大都城规模之宏大,布局之整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游记中被他称赞(Kbanbalig的意思是大汗之城)。
大部分建成后不到一百年,元朝灭亡,明朝在15世纪初重新设计,进一步改造了大都城。16世纪中叶建有外城,清朝时仍保持不变。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古老北京长期演变的一个简单过程。这座城市可以称为老北京城。
这座老北京城有完整的城市规划,突出的特点是贯穿城市的中轴线和建在中轴线上的封建宫廷紫禁城。紫禁城被皇城包围,皇城外建有一座大城市。大城市一般被称为内城,因为在它的南侧还有一座外城。
它贯穿城市中轴线,从永定门(外城南门)开始,向北经过正阳门(内城南门,又称前门)和天安门(皇城南门),穿过紫禁城中心,越过人工培植的景山峰,最后止于内城北部两座造型稳定的大型建筑:鼓楼和钟楼,全长近八公里。
故宫所有的宫殿建筑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只有象征封建皇帝权力中心的前三大殿和皇帝日常活动的后三大殿。其他建筑严格按照对称布置的原则布置在这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不仅如此,它还是紫禁城外供奉封建皇帝的主要寺庙祭坛。
比如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的祠堂(现为劳动人民的文化官)和社坛(现为中山公园),永定门东西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都是对称布置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这些寺庙和祭坛都是封建帝王利用神权巩固统治地位的标志。
在确定了中轴线上的故宫总体布局和故宫外最重要的寺庙建筑后,规划了大城市内南北正交的街道系统,从而形成了老北京城的几何格局城市规划。
扩展数据:
姓名来源:
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大致有20多个绰号。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封于燕。燕都因是古代燕国的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因靠近燕山而得名,都城名为“燕都”。
幽州,古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顺典》:“颜称幽州。”汉魏晋唐时期设立幽州,都是统治在今天的北京地区。
北京,首都泛指全国的首都。北京成为首都后,也叫首都。
辽太宗元年(938年),南京又称燕京,将原幽州升级为幽都府,作为辽国首都。当时辽国的首都在北京。
大都重建于元代,以金出宫和现在的北海公园为中心。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改名为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是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灭元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元朝大部分地区改名北平。
北京,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朝开国皇帝朱迪永乐即位后,将其北平的封地改为顺天府,修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于此。这就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北京正式命名的开始。
史静,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至清朝改称史静。
京兆,民国二年(1913),弃顺天府,次年,置京兆,包括今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京兆被废,北京改为北平。
百度百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