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了。什么叫他还能吃?

我会的!我在学校学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廉颇老了,还能自己吃饭吗?

这句话出自哪里?——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顾北亭怀古》

完整原文是这样的:

古往今来,英雄找不到孙仲谋。在亭子里跳舞,在平台里唱歌,风雨总是吹走浪漫的情怀。夕阳照在长满草树的草原上,人们说这里曾是刘裕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率领北伐,收复失地多么有力啊!

然而,刘王一龙的儿子刘莉一龙大获成功,火速北伐,却反而让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飞,退回长江北岸,遭受对手的沉重打击。我回南方四十三年了,还记得扬州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回头一看,河狸庙下,有乌鸦社鼓。谁能问:廉颇老得吃不下饭了?

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古往今来,很难找到一个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当年的舞亭歌台还在,但英雄们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夕阳照在一条长满草树的普通巷子里。人们说这是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过去,他指挥着一支强大而精密的军事力量,像老虎一样吞下骄傲!

元嘉皇帝远征北伐,想立下不朽功勋封狼居,却匆匆逃命,望着北方追兵泪流满面。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我看着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的战争场面。回头看真的是不堪回首。拓跋涛祠堂香火缭绕,乌鸦啄祭祀,祭祀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还能吃吗?

如果只看文章,可能很难理解意思,只好结合当时文章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此词写于宋宁宗禧元年(1205),辛弃疾66岁。当时韩侜周当政,正在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前年被起用为浙东和平使者。辛弃疾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南宋当局的重视。有一次,他来到京口顾北亭,深受感动,写下了这篇佳作。

既然说到这里,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论这篇文章吧: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后,来到顾北亭,感叹报国之失意。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缅怀往事,写出了这部杰作。这个词选得很好,有怀旧、忧世、表意的多重主题。江山已古往今来,不可能再找到当年的英雄,而且语气不凡。当初借景抒情,从眼前所见想到孙权和刘玉两位历史名人,表达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接下来,他又讽刺汉朝的臣子韩倜周(Tu not,周:zhòu)和一样性急,要出兵北伐,令人担忧。晚年将至,朝廷不再重用自己,不禁叹息。其中“河狸庙下,有乌鸦社鼓”写北方不再是宋国之地最令人痛心。

字第一部怀念孙权和刘裕。孙权自东南分兵,击退曹骏;武帝葛的铁马立下赫赫战功,收复失地。它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南宋主战派的期待和对求和者的讽刺与谴责。

接下来的影片引用了南朝刘义隆仓促北伐导致一败涂地的史实,奉劝韩侜舟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莽撞行事。然后随着43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说明诗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在三句的结尾,他将自己与廉颇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报国愿望,并哀叹松石不能用才。

全诗豪迈悲凉,充满正气和深情,放射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词语典故运用自然,紧扣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艺术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应以京口顾北亭《咏玉乐》为蓝本。”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最后,关于作者辛弃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里我再简单介绍一下:

辛弃疾(165438+5月28日040-1207-65438+10月3日),原名探夫,后改为佑安,中年后谥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的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诗人,被称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为“苏信”,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被游牧民族占领。21岁加入抗金军队,不久回到南宋。他曾出使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和浙江东部。一生斗金。上有《美琴十论》、《九论》,下有《辩战策》。他的歌词表达了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自己的悲愤,谴责了当时统治者的屈辱与和平。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颂祖国河山的。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豪迈豪迈,但又不乏细腻温婉。由于辛弃疾的反金主张不符合执政和平派的政治主张,被弹劾辞职,隐居江西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