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清代大诗人纳兰·容若生平事迹及作品。

轮廓

纳兰性德(1655年3月19—1685年7月1),满族,实为蒙古族,满清黄征旗为政治身份,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冷家山人。原名纳兰承德,为避讳当时的太子“宝城”,改名为纳兰兴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殷勇,纳兰性德的名字也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他是五英殿大学明珠的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善读书,善词。他的歌词基本都是一个“真”字取胜,感情真挚强烈,风景生动。但是仔细看了又觉得隐隐作痛。

青少年性道德

他智力较低,能读会背,继承满族武术传统,善骑射。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康熙十五年,中进士,授三等侍卫,求一等升迁,武官第三。后来升级为产品。

性道德家庭

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陆,其妻卢,赠舒夫妇。结婚三年后,妻子去世。吴江的叶元里亲自为它写了墓志铭,然后嫁给了官家,送给了蜀人。妾颜氏,后被江南沈纨收为妾,撰《择梦》《魅不减夫》而死。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葬于北京以西的皂市屯,那里“一个秀才瘦了,哀痛人间”。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一个女人嫁给了老兵年羹尧。

名人和事件

纳兰性德结交了朱彝尊、、顾贞观、姜、颜等汉族名人,在一定程度上为清廷争取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他一生著作甚多:《通唐智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林茨简史》;集《逸纪言》八十卷、《陈礼记》三十八卷;《近世词初集》、《绝句名家笔记》、《全唐诗选本》等书籍的编选令人惊叹。纳兰性德以词著称,现存349首,悲怆倔强,有晚唐遗风。悼亡诗真挚沉痛,读之令人不忍。王国维评价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抒情。”“自北宋以来,只有一个人”。朱祖谋说“八百年都没有这样的作者”,谭仙云说“宽以待人,贵在宽容.....,且歌词皆凄美悲凉,故所谓人有他臂也”。当时盛传“人人都在唱水词,几个人知道纳兰的心事”。《纳兰词》传到外国,朝鲜人说:“谁料到过了晓风残月,如今又见刘屯田?”

编辑这个角色的生活。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9年三月)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康熙帝在位时的宰相明珠,他的母亲觉得罗氏是英国阿济格亲王的第五个女儿,一品夫人被下令处死。他家那拉,隶属正黄旗,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氏之一,后被称为“叶赫那拉”。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叫金太师,本名叶贝勒,其妹孟固,于明朝万历十六年嫁给努尔哈赤为妻,生下皇太极太子。从此,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可以说,他的人生注定是丰富多彩的。也许是造化弄人吧,纳兰性德不过是“虽履繁华,不逾矩。”世上无难事,只在乎富贵富贵,贫贱皆可安。身在高门广厦,我时常想起山川、河流、鱼和鸟。“纳兰性德生于腊月,小时候叫董郎。他从小就很有天赋,对读书念念不忘。他几岁就学会了骑射,17岁入国子监。他得到了许的赏识,许向国子监敬酒,并推荐给他的弟弟,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许。纳兰成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65,438+09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因病未能参加宫廷考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并拜许为师。在一位名师的指导下,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的《儒学汇编——同治堂经解》,受到皇帝赏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整理了自己熟悉经典的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同学们的传记记录。他在三四年的时间里,编撰了四卷本的《陆水亭杂识集》,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教、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的知识。显示了他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纳兰风光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了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给了他三等侍卫的职位,后来他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浪漫温柔的诗歌。他随皇帝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战略侦察,随皇帝吟诗译作,多次因其神圣意志而受到嘉奖。他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年轻人才,文武双全,是皇帝看重的亲信大臣,也是一个有前途的官员和高官。但作为一个诗艺奇才,他内心厌倦了官场庸俗和随之而来的生活,无心名利。虽然“在厅堂宅第中,常有山川鸟语之念。”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很优秀,尤其是他的词,闻名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编为集,名为《边帽集·饮水词》。后来又有人对这两部词集进行增补,***349,编辑一处,形成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的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文人学士的推崇,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当人们说“大家都在唱《饮水思源》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纳兰的心?”可见他的话影响力之大。纳兰性德

在交友方面,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朋友都是“一时俊俏异于世,一时据说天下难相处”的人。这些不肯入俗的人多为江南汉族文人,如顾贞观、颜、朱彝尊、、蒋等。纳兰性德对朋友非常真诚,不仅慷慨济困,而且尊重他们的品格和才能,就像平原君的三千食客一样。当时,许多名人和人才围绕着他,使他的住所绿水阁(现宋庆龄故居伯恩阁)以文人和诗人的优雅聚会而闻名,客观上促进了康赣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汉族知识分子身上学到他所推崇的中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自己不同于一般满族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显然使他的所作所为偏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人的一个研究热点。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为妻。那是吕氏十八年,“生于雍府,性有威严”。婚后,两人恩爱有加,幸福的生活激发了他的诗歌创作。但仅仅三年后,陆难产而死,给纳兰性德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此后“哀歌多,知己之仇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后期的悼亡诗中反复表现出对爱情无尽的向往和失落的乡愁。纳兰性德后,继续嫁入官家,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据传纳兰30岁时,在顾贞观的帮助下,接受了江南才女沈婉。沈婉,本名余禅,浙江婺城人,著有《择梦词》。集中悼念作品《丰神不减夫》。可惜他们的爱情因为纳兰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剧告终,沈万三回到了江南。作为一代风流才子,纳兰性德的爱情生活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各种捕风捉影的传闻。传闻最多的是他表哥入宫,但无从考证。

诗人性格

纳兰性德

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自然超然脱俗的秉性,出众的才华和洒脱的名利,与他丰厚的家世,众所周知的身世,金秩玉堂,为官的前程,构成了一种常人无法体察的矛盾感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再加上爱妻早逝,日后难以圆旧梦,文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悲观。对事业的厌倦,对财富的鄙夷,对仕途的不屑,他无意去关心身体之外任何可以轻易拿走的东西,却为不能长久的爱情,为内心与环境的自然和谐而流连忘返。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末,他和朋友聚会,喝得酩酊大醉,唱了三声叹息,然后就病不起了。7天后,他于5月30日(1年7月)去世。虽然纳兰性德只有31年的短暂一生,但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在当时词学兴盛的形势下,他与阳羡派代表人物陈维崧、浙西派掌门人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杰”。但相比之下,纳兰性德是一个刚刚入关的满族权贵。他能如此深刻地掌握和运用汉文化,真是令人惊叹。纳兰性德词348首(一个故事342首),涉及爱情友情、江南边塞、咏物咏史、杂感。虽然他作为作家经历丰富,词作数量不多,视野不广,但他的诗却因情而迷人,而纳兰性德又是一个很实在的人,所以他的词作在当时和后世都是优秀的,备受推崇。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他评价很高:“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抒情。从我初入中原没染汉风气开始就是这样。北宋以来,只有一人。”况周颐还在《汇丰花刺》中称赞他为“国之初的第一字手”。24岁时,纳兰性德将自己的词编为《边帽》,改名为《饮水》,后称纳兰词。看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秀丽,哀婉倔强,颇接近晚唐。而且他本人也非常欣赏李玉。他曾说:“花间之言,如古玉,贵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价值较低,李后主同时有其美,更令人迷惑。”此外,他的词还受到了花、颜等人的影响。